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全局和广大民众的民生福祉。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推测,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对未来一个时期的老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此次《意见》发布意义何在?有哪些亮点?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亮点:强化各方参与,注重市场与政府相结合

未来较长时期我国要面对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尤其是对社会保障制度、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持体系将带来严峻挑战。“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老龄化一直处于加速发展期。与人口老龄化相伴随的,是人口高龄化、空巢化以及家庭小型化。”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道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的紧迫性。

对此,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对《意见》进行解读时表示,《意见》聚焦新时代新形势、聚焦老龄工作、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侧重既定目标任务的落实,通过创新和完善政策举措、建立制度框架,推动老龄工作落地见效。

在杨晓奇看来,《意见》立足于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着力解决我国老年人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具体来看,将从养老、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现实需求着手,深入挖掘老龄社会潜能,激发老龄社会活力,切实增强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

在业内看来,《意见》亮点纷呈。《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调地方政府要统筹各类资源,推进优质资源向老年人身边、家边和周边聚集。“《意见》最大的看点主要表现在强化各方参与和注重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等方面。”杨晓奇对本报记者分析说。

《意见》提出,要注重发挥家庭养老、个人自我养老的作用;要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数为2.62人,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式微。“但是我国是老年人口大国,基于我国国情,必须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提高家庭养老功能,让家庭成为承担养老功能的主体。”杨晓奇说。

《意见》中还提出,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供多元化产品和服务。要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杨晓奇表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面临近5亿老年人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只能提供基本养老服务,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还需要通过市场来满足。”因此,《意见》中特别对银发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

难点:居家护理需求增加,社区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一直是老龄工作的重头戏。尤其是,我国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多达1.5亿人,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近40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的老年人近1000万人。对于这些老年人来说,居家接受医疗服务和照护服务是最亟需的。针对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意见》提出,要扩大医联体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的范围,可按规定报销相关医疗费用,并按成本收取上门服务费。要发展“互联网+照护服务”,积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和护理型养老床位,方便对失能老年人的照护。

不过,杨晓奇强调,当前提供家庭医疗服务和照护服务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如法律政策不完善、家庭病床费用仍未纳入医保、居家环境容易引起医疗护理风险等。对此,他建议,应加强医疗质量风险监控;将上门医疗及长期护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发挥医保政策对“家庭医疗”的导向性;建立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评奖推优等方面出台一定的倾斜政策,调动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整合公立医院现有资源,尽可能地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被看作是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重要保障之一。自2016年人社部在15个省份开展长护险试点工作以来,截至2020年底,15个试点城市和2个重点联系省份参保人数达到1.08亿人。不过尽管如此,我国仍面临巨大的照护服务需求。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管所课题组测算,目前全国有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2127万人。为此,《意见》提出,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和保障,完善从专业机构到社区、家庭的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稳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杨晓奇表示,从目前有关试点地区的实践来看,进一步完善长护险制度还需完善筹资机制,探索多元化筹资渠道。“财政资金、个人和单位共担是比较可行的筹资原则。此外,整合涉老资金,如高龄津贴、护理补贴等,将其纳入到护理保险中来也是一个渠道。”另外,还需进一步完善护理服务体系。杨晓奇表示,目前,试点城市护理服务供给比较短缺,难以满足失能老年人的需求,导致一些地方只能以现金给付保险待遇。护理人员短缺、护理技能不足都是护理服务体系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90%以上的老年人都采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下,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需找到抓手。在杨晓奇看来,首先是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如《意见》中提出的将专业的、小型的为老服务机构嵌入社区等。其次是充分发挥物业公司的作用,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如《意见》中提出的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另外,还要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架起专业养老机构和老年人之间的桥梁,实现养老服务的供需对接,保证老年人需求及时得到满足。

看点: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积极培育银发经济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意见》的一大看点在于,更加注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如提出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各地通过盘活空置房、公园、商场等资源,支持街道社区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实现老年人娱乐、健身、文化、学习、消费、交流等方面的结合。

全国老龄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认为,《意见》把老年人的学习从文化娱乐活动提升到教育层面,将其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中,意义重大。通过终身教育体系,可使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社会参与更加丰富多彩。

另外,老年人旺盛的消费需求也值得重视。《意见》提出,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统筹推进老龄产业发展。鼓励各地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老龄产业。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老龄产业发展。

杨晓奇表示,培育银发经济需从供需两方面着手。从需求方面来看,首先需要提高老年人收入。“目前,提高老年人收入除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外,还应充分利用老年人的其他财产,如通过以房养老方式,充分利用老年人的房产获得养老资源。”另外,构建安全的老年消费环境也不容忽视,针对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老年人的企业应建立“黑名单”,畅通老年维权渠道,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从供给方面来看,杨晓奇认为,一方面要对老龄产业加强引导,对此,《意见》提出要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完善支持政策体系,统筹推进老龄产业发展。鼓励各地利用资源禀赋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老龄产业。另一方面要优先建立亟需的老龄产业标准、行业规范,完善相关质量标准体系。此外,还需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鼓励支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有效解决产品同质性高、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积极培育银发经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