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午,临海市杜桥镇周石岙村。69岁的周学通坐在长凳上,正对着门口,此时阳光还能照进房门。他从小患了腿疾,难以行动,常年困坐家中。
“只要有自理能力,老人们都不愿意离家。”周石岙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周足兴说,村里没几个老人选择去养老院,曾经去过的,也不愿意再去。
近日,中国老龄协会发布《中国农村互助养老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农村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3.8%,比城市高出8个百分点。在未来30年间,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一直高于城镇。
农村养老任重道远。
对养老院认同度不高
周学通已经习惯了每天坐在家中,看着门外。
一位兜售豆腐的商贩路过,他喊住了对方,买了块豆腐。他行动不便,只能等着对方将豆腐送进屋内。
17岁时候,他的腿出了问题。周学通说,那时候家里条件差,父母知道他腿出了问题,但是没钱治病。“我有4个姐妹和一个弟弟,家里生活拮据。”
时间一久,周学通的腿治不回来了。
身有残疾,干不了重活,他只能做做小手工。前些年,他身体还行,会帮弟弟做些木工活,这几年身体愈加差了。
周学通伸出双手,手掌宽厚,有些浮肿。“床只能摆在一楼,二楼我上不去,以前只是腿,现在连手都越来越没力气了。”
没有经济来源,如今都是弟弟在照顾他的生活,帮他买菜和生活用品。近年来临海也在开展居家养老工作,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会过来给他理发、扫地。
“现在我还能摸索着自己做饭,再过些年就说不好了。”虽然独居已久,但周学通没想过去养老院。去养老院要钱,他负担不起。
对于农村养老,周足兴说,大家对养老院认同度都不高,村里多数老人都会选择家庭养老,而且附近村都没有养老院,即便要去养老院,也要到杜桥。
“在养老院,他们感觉没有自由。”周足兴说,大家都不愿意去,觉得在村里还能跟街坊邻居说说话,附近也都是熟人,老人也怕孤独。
养老观念慢慢在改变
86岁的周大昌也是村里的独居老人,年纪虽然大了,腿脚还算利索,只是他有腰椎间盘突出,平常只能佝偻着腰。
年轻时,他当过兵。即便已是耄耋之年,他仍保留了当兵时的习惯,家里打理得干干净净,生活物品摆放颇为整齐。
“回村里后,我做了经济保管员,就相当于现在的出纳。”周大昌说,村里事务不忙,他平日里也会做些木质家具,比如木椅板凳,拿去镇上贩卖。
60多岁的时候,他得了肺结核,治好后就不再做木工活了。周大昌说,年纪慢慢大起来,走远路有些力不从心,他就在自留地种起了橘子。
橘子丰收后有商贩来收,他也不用像以前一样自己挑到镇上卖。
“但是80岁以后,我就不种了,真的闲下来了。”周大昌说,他怕自己年纪大了,出点意外,给家里人添麻烦。
儿子在外地做生意,平常都不回家。上次回来,还是他脚筋有问题,去做了手术。
他说,自己牙口还行,买点猪肉炖烂一些,也能吃。“现在自己还能自理,等不能自理了,可能就会去养老院。”
“现在农村年轻人普遍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老人就多了。”浙江金色年华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台州负责人郑晶瑛说,年轻人离家远,很难陪伴老人,农村老人的精神养老很难得到满足。
郑晶瑛说,农村的老年人也更习惯于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他们不愿离开家庭进入养老机构。所以农村主要还是家庭养老,年轻人也不愿将老年父母送往养老机构,因为可能会被别人看成是不孝顺的行为。
“不过现在农村的养老形式也在逐渐丰富。”郑晶瑛说,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的多样化养老方式都在逐步往农村发展,随着这项工作深入,农村老人的养老观念也会慢慢改变的。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