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在岳塘区弘景(孝之家)老年公寓得到悉心照料,其乐融融。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方阳 摄)
养老行业拼什么,且看——
守着“夕阳”竞“朝阳”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冯友君 冯叶
“夕阳无限好”常用来形容老年人的生活,但为“夕阳”服务的养老行业却被称作“朝阳产业”。何为“朝阳”?一则意味着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二则暗示着行业仍处在发展初期。
当下,湘潭市投身养老行业的企业、机构越来越多,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入住率不高、资金回本难、人们的养老意识不强等。办法总比困难多。要在这场“竞朝阳”的比拼中脱颖而出,拼的是什么?我们通过3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入住率100%的背后,拼的是“服务”
“场地建好了,但入住率不高,做好前几年亏损的准备。”这是我们在养老机构走访调查时最常听到的回答。但岳塘区弘景(孝之家)老年公寓的答案却出人意料——近年来,该公寓入住率一直稳定在100%。这是如何做到的?入住老人张英贤的故事或许能说明问题。
两个多月前,88岁的张英贤意外摔倒,导致半边身体无法动弹,生活无法自理。他的三个儿女中有两个在外地生活,剩下的一个忙于工作无暇照料,只能将其送往养老机构养病,但老人家毫无怨言,只提出了一个条件:“要住弘景(孝之家)老年公寓,由小戴照顾。”
原来,张老的妻子患老年痴呆症多年,生前一直住在弘景(孝之家)老年公寓,照顾她的护理员就是“小戴”戴菊华。这一次,张老自己需要入住养老院时,他第一时间想到了妻子生前常常夸赞的小戴。张老每天需要擦药、喂药、喂饭、洗澡……这些都是戴菊华的工作任务。张老身材高大,每帮他翻一次身都要花上很大的力气,好在来自农村的戴菊华力气大、能吃苦,服务老人她很在行。
老人醒得早,她就起得更早,每天5时许就去各个房间查看老人起床情况,帮老人擦洗身体,接着喂饭、打扫房间卫生。这些都忙完了,她又得陪着老人到后院晒太阳、遛弯等,就这样一直工作到21时许。
一天下来,除了中午短暂休息一会儿,其余时间她都在忙碌,“总是主动找事做,一天不晓得要来我房间好多趟。”张老说,戴菊华工作特别认真负责,人也很细心。因为担心老人晚上睡觉时大小便失禁会弄脏身上,她每隔两小时就要起床巡查一次。如今,张老的身体逐渐好转,能自己扶着墙慢慢走动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唯一在湘潭的儿子也常来看望他,他感到很满足。
这是张英贤老人的感受,也是众多入住老人的共同心声。
这家养老公寓建于2016年。当时人们的养老观念还比较传统,认为家中老人住养老院是子女不孝。“刚开始时只有七八位老人入住,但我认为,只要做好服务,总会有人愿意来。”公寓负责人周建梅认为,养老机构要发展,服务质量最关键。为了招进、留住优秀护理员,他们走遍了各个偏远乡镇,招聘了一批能吃苦耐劳的农村护理员,再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同时将护理员的工资提档,比全市护理员平均月工资要高出近千元。如今,弘景(孝之家)养老公寓内共有8名护理员,且流动性很小。
有了精细、优质的服务,公寓内人气越来越高,成了“一床难求”的“香饽饽”。“都是老住户带新住户。”周建梅介绍,今年,她又将二楼、三楼房屋重新装修、设施升级,新增了80个床位,并安装了空调、地暖等,她坚信,“只要服务做到位,‘100%入住率’这个招牌能保住!”
社区嵌入“小麻雀”,拼的是“距离”
“中午我要点个豆腐,不放辣椒”“等下我要去小区里走一走”“晚上我要和儿子回家一趟”……这样的话语,常常在岳塘区菊花塘社区“银海俩宝贝”长者之家出现。在这里,老人可以吃“点菜”,服务也可“定制”,老人还能“常回家看看”。而这一相对自由又安全的社区养老模式,拼的就是“距离”二字。
入住养老院的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银海公司经过多年探索得出结论,他们最需要的不是豪华之地,而是心安之所。“老人在哪里最安心?自然是离家近的地方。‘家门口的养老院’让老人没有脱离原本的生活圈子,面对的都是熟人熟事,心理负担会小很多,养老舒适度也会高很多。”公司党支部书记周艳纯说。
截至目前,银海公司共在全市8个社区打造了这样的养老服务点,入住的多为本社区居民,可以说是“离家最近的养老机构”。更方便的是,每个点的服务是综合型的,居民可根据自身需求,在长期入住、短期入住、日间照料、喘息服务等多种模式中自由选择。
而距离近,服务的都是本社区居民,势必会导致养老机构的规模相对较小,除窑湾街道唐兴寺社区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外,银海公司其余几个点的床位均在20张左右。但“小”的好处在于,养老服务可实现“特色定制”。周艳纯介绍,“一区一中心、一点一特色”是银海公司养老产业布局的根本原则。
雨湖区龙子巷社区“银海俩宝贝”长者照护之家主打的则是“一老一少”模式。
这里原是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楼,3层楼加起来只有400多平方米,但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家庭的“豪宅”,一楼是会客厅、厨房,二楼是卧房,三楼是书法室、手工制作坊等娱乐学习场所,上下楼有电梯,吃饭有专门的营养师配制。更让这里像个“家”的是,不仅老人住在这里,孩子们也喜欢往这里跑。
由于毗邻金庭小学,银海公司将院子里的闲置房子整理出来,建成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孩子们放学后可在里面阅读绘本、打乒乓球、为学校的文艺汇演排练军鼓,练好了便请长者照护之家的老人们来看,院子里总是热热闹闹的。在这里住了一年多的田老说,“在这里住,跟家里没什么差别,孩子们跟我可亲热了,一点儿都不孤独!”
养老服务上“云端”,拼的是“智慧”
12月10日10时39分,雨湖区鹤岭镇双泉村小泉片竹塘组的罗石检老人通过一台定制手机,按下SOS键,即拨通了湖南禾康智慧养老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康公司”)呼叫中心的电话,话务员刘桢接通电话时,即获知了老人的姓名、住址、家属联系方式等。15分钟内,小泉片区的助老员黄玉兰即到达罗老家中,为其洗晒被子、理发等。
上述一幕,是我们在禾康公司通过一块4米长、3米宽的大屏幕实时看到的。这几年,这一新型养老模式已逐渐在湘潭流行起来。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许心瑞介绍,2017年9月开始,禾康公司与市民政部门签订了居家养老服务协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困难老人、失能老人等提供上门服务,如助洁、助浴、助餐、助购、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公司通过24小时服务热线和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数据信息、派单服务、回访监督的“云端”传送,老人只需按下“SOS”,即可在15分钟内享受到养老服务。
在禾康公司,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新颖的产品,如,通过一张内置生命体征仪的床垫,即可实时监测老人的心率、血压等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即会自动拨通服务热线;通过一根智能化拐杖,可设置安全范围,超出范围即启动急救模式,等等。但许心瑞坦言,目前,这些产品走入市场的并不多,人们接受“云养老”观念还需一定过程,但“智慧化养老的方向一定没有错,就像网络走入每一个家庭一样”。
今年以来,禾康公司已为近1500名困难老人、失能老人提供了养老服务。但公司并不止步于此。今后,他们将充分利用“互联网+养老”的优势,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点,积极推进助餐、家庭床位照护等服务,协助政府部门做好民生实事,为更多居民提供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湘潭养老行业:守着“夕阳”竞“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