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专业化的养老金融机构,是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进入“快车道”,作为名称中带有“养老”二字的金融机构,养老保险公司能否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备受关注。
明确机构发展定位
银保监会在近日发布的《关于规范和促进养老保险机构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养老保险机构应当坚持专业性养老保险经营机构的发展定位,聚焦商业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基金管理、养老保障管理等具备养老属性的业务领域,成为推动养老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太平集团党委委员、执行董事肖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养老保险公司凭借自身专业能力,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养老保险公司已经是养老保险第一支柱的重要参与方、第二支柱的中坚力量以及第三支柱的先行者。”
在肖星看来,与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以及信托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养老保险机构善于运用精算技术,充分发挥长寿风险管理能力,创新发展各类投保简便、缴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养老年金保险产品,同时,凭借长期资金投资管理的丰富经验,帮助客户获得长期稳健收益。此外,养老保险机构拥有遍布全国的机构网点和直达客户的销售团队,部分养老保险机构还积极探索将长期照护、医疗健康、养老社区服务等与养老金融有效衔接模式,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服务生态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养老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
正本清源是第一步
坚持“两条腿走路”是推动养老金融发展的监管思路。在推动养老保险公司参与第三支柱建设的道路上,正本清源是养老保险公司踏上专业化发展道路要迈好的第一步。养老保障管理业务也成为规范养老保险公司发展的监管焦点所在。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养老保险机构参与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业务遇到瓶颈,加之市场竞争激烈,盈利空间非常有限。在此背景下,原保监会出台了《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管理办法》,以拓展养老保险公司业务范围。”
肖星表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作为养老保险公司特许经营的业务,根据服务对象不同,可分为团体养老保障业务和个人养老保障业务。其中,个人养老保障产品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产品短期化、养老属性不明显、风险管控措施不严密等问题,这也是此次监管要求压降清理短期个人养老保障产品的原因。”
《通知》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保险机构开展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转型与产品创新。肖星认为,未来,团体养老保障业务将伴随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改革推进,继续围绕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需求,提供补充养老的解决方案,为第二支柱“扩面”;个人养老保障业务则将围绕客户生命周期进行产品创新,借鉴国内外经验,拓展类似目标日期个人养老保障的产品,积极参与即将启动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市场。
“总之,养老保障业务是养老保险公司创新服务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将在未来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肖星表示。
科技手段受重视
国泰君安研报认为,《通知》明确培育专业化的养老金融机构是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决策部署,同时,鼓励养老保险公司设计符合客户差异化养老需求的养老保险,或将为保险公司带来个人商业养老险的增量市场。
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将带来大量的个人的长期资金,在《通知》出台的背景下,养老保险机构需要在该领域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
肖星表示,《通知》预计将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聚焦主业。养老保险机构将坚持专业化发展,持续扩大并优化养老金融产品供给,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需要的养老金融发展模式;二是正本清源。养老保险机构将加快压降清理名不副实的产品,把产品重心调整到真正具备长期养老功能的产品上来;三是风险隔离。养老保险机构将进一步完善风控内控机制,在不同业务间建立有效的风险防火墙,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在不同业务间传递。四是数字化转型。养老保险机构将更加关注和重视科技化手段,通过打造定制化、一站式的养老金融平台,积极应用大数据与AI技术,不断加强管理模式、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根据客户特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产品,努力成为推动养老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