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养老问题专家、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和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刚刚结束了一次调研。“我们发现,现在关注养老规划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年轻,30多岁到40岁出头是高峰,而且他们首先关心的是父母怎么养老,然后才是自己怎么养老。”
面对这一结果,杨燕绥表示,“我们非常感动,理性孝心是这次调研非常重要的亮点。”
日前,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显示,从年龄来看,50至59岁群体中48%的人已经开始养老规划并付诸行动,40至49岁群体中有养老规划和行动的占比为44%,尽管在30至39岁群体中有养老行动的占比仅为39%,但九成已经开始养老规划。
其他年龄段进行养老规划人数也接近80%,很多人呈现出“我做好了养父母的准备,但不指望子女养我”的态度。
养老规划性价比
“调研显示,已经为买养老社区做准备的人群年龄高峰在43到45岁左右,其中79%是首先为父母着想,所以我们才叫理性孝心,先给父母做规划,然后再考虑自己怎么办。”2021年12月23日,杨燕绥在中新社国是论坛主办的“城心养老:养老新趋势”专题论坛上如是表示,其中45.6%的人是在父母生病时,开始考虑养老问题的。
2021年11月18日通过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显示,各地要统筹老龄事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相关部门要用好有关资金和资源,积极支持老龄工作。
《意见》明确提出,“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持政策,完善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对赡养负担重的零就业家庭成员,按规定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
同时,《意见》还明确,“落实相关财税支持政策,鼓励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或慈善组织加大对老龄事业投入。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活动,将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纳入文明城市评选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这是一个重要概念,提出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务,将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培训纳入政府采购养老项目的计划等。
据了解,《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对各种养老形式进行了统计分析,被访人主要来自一线或者准一线及二线城市。
其中,“在家养老(家人照料为主)”费用最低,平均每人花费6665元/月。而“在家养老(机构提供上门服务)”是指社区/相关组织能提供上门服务或家里按养老机构的标准配置,由专业的机构提供上门服务,由于增加了专业机构的服务,受访者预期平均每人花费8045元/月。
此外,“社区养老(日间照护服务)”指晚上住在自己家,白天在家附近的社区照料中心,由中心提供白天的照护。这种养老方式预期平均每人花费7652元/月。
而“社区养老(入住照料中心)”指住到家附近的社区照料中心,由照料中心提供所有的照护;由于照料中心提供全部服务,受访者预计费用增加,平均每人预期花费7942元/月。
价格相对昂贵的“机构养老(不含旅居和海外养老)”,平均每人花费9285元/月。“旅居养老(异地养老机构)”指在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养老机构短期居住,边旅游边养老,受访者预期平均每人花费11246元/月。
价格最贵的是“海外养老(境外养老机构)”,平均每人花费15563元/月。
有趣的是,通过调查数据交叉分析,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受访者学历的提高,选择养老方式的预期月花费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博士学历人群预期15453元/月,为最高,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为7155元/月,为最低,两者相差近一倍。
值得注意的是,与这些来自一线城市、准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统计数字相比,还有一部分人在养老问题上选择空间有限。东北一位养老院的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我们当地的下岗职工养老金只有每月2300元,我们的养老院每月费用定在了2100元,他们自己还要留一点。”
银发经济将迎来爆发期
“老龄化是个必然的趋势,一代比一代寿命要长,养老要过得好,就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注重投资养老金融工具。我们应该学会用金融工具去应对我们的人口老龄化,否则攒下的一点积蓄,过20年、30年后的价值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投资是很重要的,从现在开始就要为老龄化做一些准备。”郑秉文表示。
郑秉文一直倡导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长期投资,只有通过投资才能保障资金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老年人并不把退休金作为唯一资金来源。统计显示,养老费用来源存在差异:“70后/80后”大多靠理财、保险,“50后/60后”大部分靠存款和国债。“80后”依靠“理财”者多,通过出租或出售“房产”补充养老费用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年轻一族已经不像老一代人群那样对房产投入有较深“感情”,而是认为房产只是一项投资。
此外,高收入人群的资产管理比较均衡,养老费用的来源包括“理财、存款、保险收益”比例均高于其他人群,对“子女供养”的依赖度也低于其他人群。
杨燕绥表示:“随着社会步入健康长寿时代,在养老规划上,我们需要强调长期主义。从大的概念讲,长寿时代的银发经济,从优生优育阶段就得开始做,年轻人的健康管理也得做,尽可能减少到老年阶段失能失智的风险。长期主义里还有一个问题,人的寿命越长,政府能做的事情越少。人的寿命长了以后,自己要有长寿责任制,要对自己健康长寿负责任。”
也正因此,杨燕绥带领课题组进行调研,并完成了《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这是对我国30~85岁城市居民养老服务需求进行的大数据画像。
该报告聚焦城市居民家庭结构与健康状况、养老认知及养老规划、养老需求及养老机构选择、养老保险认知及消费动因、“保险+养老”趋势等方面议题,展开历时7个月的调查,覆盖全国19个省份80万城市居民。
调研结果显示,随着中高收入老年人比例剧增,未来养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未来人均养老消费预期超百万元。在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需求比例逐步提升的背景下,“城心养老模式”受到市场欢迎。
“现在政府在做的就是‘子女距离父母一碗汤的距离’,其实一碗汤说的还是家庭的养老责任和氛围。”杨燕绥表示,“在体系还不完善的时候,养老肯定是以城心为中心,因为急救能力还都在三甲、二甲医院,他们在城中心。”
由于老人在养老问题上,青睐距离医院较近的地点,因此医养结合是业界讨论最多的问题。
上述《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的具体措施包括:卫生健康部门与民政部门要建立医养结合工作沟通协调机制;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协议合作,进一步整合优化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提供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
此外,还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鼓励基层积极探索相关机构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
《意见》还指出,根据服务老年人的特点,合理核定养老机构举办的医疗机构医保限额。2025年年底前,每个县(市、区、旗)有1所以上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参加照护知识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创建一批医养结合示范项目。
医养结合是近年来养老的主旋律,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由前述机构日前发布的《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指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资源需求急速上升,医养结合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快速增长,但是床位空置率高,无证经营制约民办机构发展,护理员队伍水平低及政策落实难等突出问题,是健康老龄化需求无法满足的现实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全民养老规划站上新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