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有一家养老院起步的陆家嘴街道,如今一点点“填满”了从机构、社区到居家养老的种种缝隙。怕孤单的老人能选择深嵌居民区的“托老所”;刚出院的老人在“家门口”得到专业康复服务;即便想“宅家”,各类生活服务也能直接送上门。

  这背后体现的正是养老理念之变——从“以设施为圆心”到“以需求为中心”。过去,配置养老服务资源多以设施为圆心,判断其服务能级有多大。如今,结合“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人的需求为最终落脚点,判断在这一慢行区域内还存在多少“盲区”“短板”,在此基础上“功能补缺”。

  放眼全市,功能愈加丰富的为老服务枢纽从最早的“一街镇一中心”逐步迈向“片区全覆盖”,因地制宜灵活嵌入居民区。在闵行区上海康城小区,作为全市认知障碍老人日间照护的试点之一,社区“托老所”开出钢琴课,志愿者们指导患有黄昏综合征的老人参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在杨浦区,依托各类为老服务设施,定制的“手机课”有了“流动学堂”。

  兜住老年人的“刚需”,也黏住他们的心,这不光考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密度,更讲求品质。据悉,民政部门牵头下,未来将继续围绕“因地制宜”做大文章。它可以是活力长者健身空间、心灵疗愈之所,也可以是高度融入医疗理念的康复站点。一言蔽之,以“老人视角”思考深层需求,围绕“为老”不断挖潜增能。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陆家嘴“圆心之变”牵引功能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