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1年江苏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及优秀单位名单出炉。省内共1731家医疗机构被评选为2021年江苏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其中,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江苏省老年病医院、南京市中心医院等132家医院被评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优秀单位。
省卫健委老龄健康处处长赵恒松介绍,此次系省卫健委首次组织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评选工作,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分为合格和优秀两个等级,从老年友善文化、友善管理、友善服务、友善环境四个方面进行百分制打分。医疗机构评价总分60分以上即可被评为合格单位,达到80分以上的,可作为优秀单位推荐,最终进行评审后确定。
敬老爱老蔚然成风老年友善服务各有特色
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提倡以老年患者为中心,其目的是为了改善老年患者的就医流程和环境,关注老年人的疾病和功能状况,为老年患者创造一个安全、友善、适宜的医疗环境,从而保障老年患者的就医尊严和生活质量,提高老年患者的满意度,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健康及照护需求。此次评选出的江苏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如何发挥示范作用?记者近日走访了多家江苏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在电梯、楼梯加设防滑措施、安装安全扶手,实行老年人挂号、缴费、取药、就诊“四优先”,发放专属助老徽章,在候诊区增设老年健康教育等宣传栏,病床边贴了防跌倒警示标识……在南京鼓楼医院,敬老爱老正成为一道固定的风景线。
站不住、挤不动、等不及,是老年人看病的显著难题。江苏省中医院门诊部主任吕东岭告诉记者,几年前,该院就已经着手打造“只见医生一人”的问诊模式,即减少看病流程,不再需要报到、取号等繁琐的手续,可直接进入诊室。当系统识别患者为老年人时,会优先安排问诊。早在江苏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落地之初,医院就一直在组织志愿者们现场指导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如何使用微信或APP挂号,并在门诊大厅持续播放教学视频,多年下来已有所成效。“我曾统计过通过微信或APP手机端挂号的70岁以上老年人,占到总挂号人数的17%-18%。”吕东岭说。
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还需关口前移,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南京明基医院老年科主任姜建东告诉记者,针对门诊和住院患者,医院会定时举办老年健康讲座,引导老年人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此外,医院针对不方便出门的老人还提供了上门护理服务,2021年全年共计服务768人次。
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包括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涉及各个方面,既是医疗机构适老化转型的主要内容,也是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
抽样调查显示,江苏60岁以上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比例为77.4%,80岁以上高龄老人患慢性病比例达85.3%;全省失能、失智老年人超过135万人。2021年,我省新增19家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截至当年10月,我省超过95%以上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为老年人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全省为70岁以上老人开设挂号、缴费、取药优先窗口共2493个,为无亲属陪护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伴医服务57.5万人次。
下足“绣花功夫”也需换位思考
如何让老年患者在接受专业化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老年友善的“温度”,真正读懂老年人的需求。这是摆在很多医疗机构面前的难题。业内人士表示,打造老年友善机构,贵在下足“绣花功夫”,换位思考,做细做实。
在南京市中心医院,记者看到,一位老人在一位志愿者陪同下走上电梯,在他的手臂上贴着一个“预防摔倒”的黄色标贴。南京中心医院副院长黄岚告诉记者,这个黄色标贴是医院专门为独自看病的老年人准备。“一般情况下,看到独自前来的老人,我们会主动提供陪诊服务。但是,很多老人觉得自己没有问题或不愿意有人陪同时,我们也会尊重他们的意愿。但是只要老人贴上特殊标贴,无论他在诊室里还是在挂号、缴费或去诊室的路上,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会对他‘特别关照’。也是为了考虑到老年人的感受,我们的标贴上并没有写‘尊重老人”之类的文字而是写了‘预防摔倒’。”
南京市中心医院位于玄武区鸡鸣寺附近,周围居住的老人不少。南京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印小荣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我们的住院病人平均年龄65岁,老年科患者平均年龄80岁,门诊患者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7成以上。自2019年由综合性医院转型成为南京市老年医院后,医院正逐步完成适老化改造,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比如在药房专设老年人用药指导窗口,在病房的卫生间设有扶手和坐浴椅。”不仅如此,医院的科室建设也正根据老年人做出改变。印小荣介绍,医院根据老年患者疾病特点,在学科建设上以老年医学为重心,前端注重老年慢病的预防、早癌筛查等健康管理;中端以老年疾病诊治,如老年疾病多学科诊疗、老年综合评估、老年营养支持、老年康复、老年微创手术等为特色;后端以长期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为主,打造全流程、全周期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
基层医疗机构是人们的健康“守门人”,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他们平时看“小毛病”和慢性病的首选,在一些手术的康复阶段,很多老人也会选择就在“家门口”住院。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正在在向基层延伸。
在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有和怡老年照顾中心、安宁疗护病房,还有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慢病4S小屋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服务设施。院长周明飞告诉记者,当前社会整体节奏较快,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大,很多老人不可避免地成为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当一些患有慢性病或康复期的老人需要长期住院时,子女常会疏忽对老年人的照顾。这个时候,老年人的心理更加需要重视。“针对住院患者和安宁疗护病人,我们医院每周会分别安排中医师和心理医生上门,帮助他们缓解病痛,解决心理问题。与此同时,很多医务社工陪他们聊聊天,或者帮助他们实现一些小心愿,甚至到附近走走,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动态化监督助老爱老更需社会共同发力
根据预测,到2053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至4.87亿的峰值,老龄化水平升至34.8%。随着全省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高龄化、空巢化特点越发凸显,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给老年健康服务和保障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当前,在保障老年人基本权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不少政策。如何让这些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考验着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责任担当和能力水平。
在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护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许婷看来,老年友善医院,应该从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出发,提供便利,多角度发力,并大胆创新,灵活管理,深入挖掘老年人真实有效的需求,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其实,并不是每一个老人都不会玩转智能手机,很多老人非常适应甚至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许婷认为,对老人来说,进行同伴教育和交流,以老带老,互相帮扶,不仅能够提高老人的价值感,还能调动老年人学习疾病相关知识的热情。如此一来,可形成良性循环。
在江苏省中医院,就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常青志愿者服务队。“别小看他们!这群穿着白大褂的老年志愿者比年轻人更懂老人。”吕东岭介绍,这支队伍由从医院退休的医护人员组成,其中不乏医生、护士、药师。每周一周二门诊量大的时候,会有近20名常青志愿者活跃在1楼大厅,其他楼层也都会有他们的存在。“当老年患者来到医院不知道挂哪个科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操作时,有专业知识的老人帮助老人,不仅仅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获得更多信赖,他们也更有耐心。”
为方便老年人就医,江苏省中医院正在探寻更多灵活的方法。“比如,省中医院开设的云门诊给予患者更灵活的时间选择。在晚间的云门诊,就会有很多老人在子女的协助下通过手机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此外,省中医院的午间门诊和周末门诊,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陪同长辈前来问诊。”吕东岭发现,尤其是在周末,抵达医院的人数有所增多,但患者并没有出现明显增长,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周末陪同看病的人员会更多。
老有所依,更需要全社会的温暖相助。更好地方便老年人看病问诊,功夫也应在医院之外。“我们要考虑到,可能有一部分失能老人、独居老人,甚至无法前往医院就医。”许婷建议,针对这部分患者,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应增加信息化建设,开设家庭病床,并通过数据联网到社区医院。一旦数据异常,可由社区医院监测判断并处理,发生疑难或重大疾病可及时转诊,打通三级医院-社区医院(养老机构)共建的医养结合网络。同时,还鼓励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设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专项技能培训课程,提高老年人主动健康能力。提高家庭的照护能力,减轻照护负担,也能避免老年人发生相关并发症。此外,对失能老人,社区也可招聘专业的医护人员或护工,发展社区日间照护机构。
赵恒松表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并非“一锤子买卖”,未来,省卫建委将对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进行动态监测。“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分年度实施,每个周期为3年,实行动态监测,省级每年按一定比例组织专家对评定的单位进行抽查,发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限期整改,对多次整改不合格的,取消其资格。对满3年期限的老年友善医疗机构重新进行复评,履行评审程序和公示要求,完善淘汰机制。”
下一步,省卫建委将持续推动医疗机构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完善各项制度措施,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帮助老年人解决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就医困难,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更多方便,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升老年人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