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医养结合之我见
导语
一家之言:医养结合之我见
医养结合现在有席卷所有养老机构之势,这种过度标准化也会有很多麻烦,应该引起注意。适当的医养结合,才是正路。
医养结合已是国家大政方针,大势所趋
主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一家之言:医养结合之我见
导语
一家之言:医养结合之我见
医养结合现在有席卷所有养老机构之势,这种过度标准化也会有很多麻烦,应该引起注意。适当的医养结合,才是正路。
医养结合已是国家大政方针,大势所趋
主
一家之言:医养结合之我见
医养结合现在有席卷所有养老机构之势,这种过度标准化也会有很多麻烦,应该引起注意。适当的医养结合,才是正路。
医养结合已是国家大政方针,大势所趋
主流媒体称医养结合是我国解决失能失智人员的国家级战略规划,医养结合是我国应对5000万失能失智老人的良方。
首先,医养结合国家大政策势不可挡,官方文件级别越发越高,发文也越来越频繁。
比如下面几个文件:
国发2013,35号,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医养结合;
国发2013,40号,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医养结合;
国发2015,84号,关于推进医养结合结合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
13部委2017发布“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大力发展医养结合。
从文字措词可以看出:提出-推进-进一步推进-大力发展,一个比一个猛。
84号文件时所谓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只是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
而到了17号文件(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国卫办老龄发〔2019〕17)号)已经变成:支持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支持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支持新建医养结合机构。
也就是到了今年,上层要求医疗和养老必须深度融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养老院甚至可以开办任何级别医院,包括三级。既然这样,有关医养结合的两个主管部门,应该合二为一。
现有医养结合模式,不能适应养老要求
职能部门也曾给出了一些医养结合的方式建议,但我们认为,对于普通养老院基本不可行。
比如曾经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医养融合对接,如下方式:
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
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康复护理场所;
支持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老年病、康复、中医医院和临终关怀机构。
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医院里有那么多急诊病人需要绿色通道,谁还顾及到老人。再说了,医疗机构有自己的主管单位,不太可能很快实现专门为养老机构“特殊化”服务。
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这个也是在少数有实力的养老院里实现,投入很大,一般养老院无法做到(审批实际也是太难,可以到基层考察一些便知)。中小型养老院设置一个内部医疗机构,即没那么大医疗工作量,甚至也连医务人员的工资都开不出。
养老机构按规定开办老年病、康复、中医医院和临终关怀机构。开办这些,就不是传统意义的养老院了,也变成了专业机构。即使开办了,也不可能理所当然的想象,可以代替医院。大多数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的状况是门可罗雀,就是现实。想象一下子让养老院的医疗机构比社区医院还好,不现实。
到底怎么才能医养结合,当下该怎么做
我固执的认为:养老就是养老,医疗就是医疗。二者界限明确区别明显,互相不能替代或渗透。各行各业都在细分,都在精准。养老和医疗的拉郎配,混杂一起,粗暴结合,弊大于利。
我理解的医养结合:长期离不开医疗,但医疗又无能为力的人,将他们集中管理起来。最典型的就是,1200万完全失能老人。
这么做,省事省时省力,而不用创造出好多新模式。当然,于国于家于机构还有很多益处:省医保、解决医院“赖床”现象、与现有养老院无竞争、解决一部分从业者就业、解决家庭难题等。
因此,医养结合范围实际相对很窄,一般养老院(即有的,相对小型的)没必要做深度医养结合。甚至,养老院里如果老人到了完全失能的程度,也有出口。养老院里预备一些常用药物急救药物,还是可以的,同时,可以掌握一下心肺复苏技术。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需要做的,其实就是:能够正确评估老人身体状况,知道什么时候该送医院,不耽误老人病情。即可。
医养结合难实现,养护结合可先行。养护结合:即养老和护理结合,其实养老和护理既有交叉又有所不同,护士是做这个工作的最佳人选。在医院的病房里,首先观察到病人病情变化的,也是护士(而不是医生)。
养老和护理有机结合,实际很简单,类似“校医”、“厂医”。不用过多医务人员参与,每个养老院招聘1名护士或兼职,即可。
同理,只有医养结合的机构,才真正需要较多医务工作者。我们延生托养清一色护士,没有护工。了解我们机构,可以在本微信平台查看以往文章,本文不详细介绍。
医养结合实际上应该是卫生系统主导实施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医养结合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个中国特色的问题,国际上鲜有这种提法。养老照护行业发展不足,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致。但失能半失能老人,无论是入住养老机构,还是居家抑或依托社区照护,难以获得方便有效的医疗服务,根子却在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上。(本段文字为朱恒鹏老师观点)
二甲三甲医院对医养结合没有积极性,不言而喻不赘述。最基层的社区医院因为都是吃“皇粮”,干多干少一个样,给他们增加了养老方面的医疗服务,同样没有积极性。只有,最底层的医疗变成非公立医疗机构,让这些医生“单飞”,海阔凭鱼跃,才是出路。(医改是个大问题,不展开)
如何盘活闲置公立医院和人力资源,也是未来需要考虑的。
延生托养就是典型深度医养结合,呼吁被认可
最后,还得说说我们的延生托养,我们的机构单纯收住完全失能人员,对于他们的临终关怀理念:淡化治疗康复,强调看护助养,延长生存时限,让安养者无痛苦、有尊严的度过余生。我们已收住近60位这样老人,其中,一半已经过世。
我们的机构应该是典型的医养结合形式,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现在困难重重,还不被职能部门认可(当然,也没有任何扶持)。我还是固执的认为:我们机构的医养结合之路,何时被认可,应该也只是时间问题。我们的医养结合之路,才是正路。应该被推广,造福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