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养老产业的10个现状
导语
从2013年起,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8%,达到4.3亿,其中80岁以上人口超过1亿。 2. 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在人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有关中国养老产业的10个现状
导语
从2013年起,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8%,达到4.3亿,其中80岁以上人口超过1亿。 2. 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在人
从2013年起,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8%,达到4.3亿,其中80岁以上人口超过1亿。
2. 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金左右时进入老年社会,而中国在人均GDP为5416美金时就进入了老年社会。目前,社会保险只能覆盖到84.7%的城市人口和34.6%的农村人口。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国养老金缺口为1510亿元人民币,且会持续恶化,预计到2050年养老金缺口达14000亿元。
3. 中国社会对老年住宅的需求激增。
依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在2020年之前,要做到为每1000个老年人提供35-40个养老床位,依照这个比例,到2050年需要新增390万到520万张养老床位。
4. 越来越多的投资方涌向养老产业。
地产商依旧是主力,包括万科,保利,远洋在内的超过30家地产开发商已经在北京,上海,杭州,三亚等城市有建成运营的项目。另有超过80家地产商表达了进入养老地产领域的意向。其次是养老服务机构,多以运营方的身份参与。保险公司的力量也不容忽视,长期大量的资本积累让他们成为颇有竞争力的投资方。
5. 不同的养老住宅模式已现雏形。
目前中国市场提供的养老住宅主要包括:对老年人现居公寓进行改造;在新建的普通住宅社区中划出一小部分区域建设老年公寓;独立的提供连续养老服务的老年社区(CCRC);老年人特殊护理中心;度假式老年住宅。
6. 现有的四种主要盈利模型。
A. 单一出售。由于高现金流和相对短的投资回报周期,此模式被大部分地产商采用。但是此模式和普通的住宅销售没有分别,且地产商不必为后续的社区运营负责,沦为地产商“圈地”的新借口。
B. 出售+回购。地产商首先出售住宅,快速获取现金,再以提供养老服务的方式逐步回购售出的公寓。在中国尚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此种模式容易引起公寓所有权的模糊和争议。
C. 租赁+出售。地产商通过出售公寓给居民,以及出租同一社区中的老年护理中心给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获取利润。此模式多见于完善的老年社区项目,项目在设计与建造阶段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有助于解决前两种模式的弊端,但效果仍需更长时间的市场检验。
D. 会员租赁。此模式多服务于高端市场。
7. 现代的商业养老模式与传统孝文化矛盾重重。
相较于注重个体的西方社会,中国人更重家庭。尽管实施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4-2-1”的家庭组织结构让传统的家庭养老困难重重,然而延续千年的孝文化仍是大规模展开现代化商业养老模式的最大阻力。目前,90.5%的城市老年人口和97.7%的农村老年人口仍住在自己或子女家中。据调查,只有3%的老年人愿意搬入专业养老机构,其中大部分已失去自理能力且依赖长期医护服务。
8. 已有机构的养老服务与市场需求不符的情况普遍存在。
首先,大部分养老社区针对中高端市场,高昂的收费令普通收入家庭望而却步,导致入住率不足50%。其次,大部分已建成与规划中的老年社区位于郊区或偏远地区,导致区域供求不平衡。再次,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已无法满足人们逐渐提升的生活品质。
9. 微观尺度的政策仍需完善。
面对日趋老龄化的人口结构,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应对计划。然而,具体政策的缺失,以及相关法规和监管的缺位,导致大部分计划搁浅,中国老年产业发展迟缓。
10. 养老产业融资渠道受限。
对大量资金的需求,较长的盈利周期以及较低的资本流动性阻碍了养老产业的大规模和可持续发展。在养老产业成熟的国家中,除了政府巨额投资以及税收倾斜外,反向抵押贷款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同样为养老产业注入了大量资金。然而在中国,反向抵押贷款(“以房养老”)仍在讨论,REITs尚无政策支持。
本文章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本文章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