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养老净土,探寻养心养老方式

《中国周刊》:养老净土,探寻养心养老方式

导语

若天气晴好,站在北京故宫后面景山公园的最高处万春亭,西望,群山在大都市层层叠叠楼宇之上起起伏伏。一路向西,穿过街道人群,50多公里外,雨后的凤凰岭云雾飘渺,恍如佛教所指向的仙境

《中国周刊》:养老净土,探寻养心养老方式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中国周刊》:养老净土,探寻养心养老方式

《中国周刊》:养老净土,探寻养心养老方式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中国周刊》:养老净土,探寻养心养老方式
导语

若天气晴好,站在北京故宫后面景山公园的最高处万春亭,西望,群山在大都市层层叠叠楼宇之上起起伏伏。一路向西,穿过街道人群,50多公里外,雨后的凤凰岭云雾飘渺,恍如佛教所指向的仙境

若天气晴好,站在北京故宫后面景山公园的最高处万春亭,西望,群山在大都市层层叠叠楼宇之上起起伏伏。一路向西,穿过街道人群,50多公里外,雨后的凤凰岭云雾飘渺,恍如佛教所指向的仙境。

龙泉寺紧依着凤凰岭。三系并容、八宗并弘的龙泉寺初建于辽代,寺院复建仅十余年,却因近几年北大和清华等名校学子在此寺出家而声名远播,是凤凰岭中的佛教圣地。

与龙泉寺相距不足三里,在凤凰岭下的海淀区苏家坨镇台头村,有一家敬老院--北京双缘敬老院,静静地隐匿在喧嚣的车来人往中。不显山露水的双缘敬老院,由院长曹晓红于10年前创办,如今引得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养老机构前来学习。

近1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4434万人,老年人的丧偶率为33.4%,独居户为25%,“4-2-1”家庭结构普遍出现,众多的独居老人对养老服务需求会日益增大。

养老正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一个社会问题,这关系到每个家庭、每一个人,毕竟人人有老、人人亦会老,解决方案并不只有唯一选择,除了国家出台的养老方案,社会也正在全方位地寻找养老之道。

曹晓红认为养老须做到养心、养身,而她所创办的这家敬老院,即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以凤凰岭的优质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佛教中的净土宗文化,探索着机构养老的创新之路。

养老就是养心 知足并感恩的老人们

盛夏的北京,一场瓢泼大雨将凤凰岭笼罩在水汽氤氲中。冒着大雨,记者来到双缘敬老院时,十多位老人坐在大厅里等着志愿者给他们理发,走廊的喇叭里传出声声佛号,隔不远便是一幅阿弥陀佛接引图,每个老人的房间里也都有阿弥陀佛像和念佛机。

刚开完会的曹晓红从二楼走下来,她笑容满面,双手合十,问候每一位老人,聊上几句家常,也不时提醒他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曹晓红说,目前敬老院的老人都是已经在敬老院住了好几年的,彼此都非常熟悉。而每位老人都是经历过超过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故事,他们都是值得这个社会尊敬的人。

87岁的张兴荣老人在敬老院住了8年了,精神矍铄,胸前端正地挂着一枚写着“南无阿弥陀佛”的佛牌。他的笑容很有感染力,记者说他像70岁,他大笑:还有人说我像60的呢。

50多岁的张女士推着轮椅上的老母亲也来理发,以前她在家独自照顾生病的母亲,母亲年事已高,她的体力也大不如从前,感觉越来越力不从心,1年多年搬到了双缘敬老院,她和母亲同住在一个双人间。敬老院安排了一个护工照顾她的母亲,从小信仰佛教的母亲在这样的氛围里面对自己的疾病很从容自得。

钱小蓉老人来北京双缘前是个郁郁寡欢的老人,是儿子把她送过来的。现在,她脸上有了欢喜的笑,她说来这里通过跟着莲友学习法义、念佛,心结打开了,就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了。她表示深深的感恩,感恩这里可亲的院长、护工与同伴……

程修贞老人老伴去世后,在女儿家住了近6年,尽管孩子们细心孝顺,但她始终不能安心,因为他们不念佛,而她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但找不到吃素念佛的地方。当2015年找到北京双缘,她喜出望外,与莲友们一见如故,开口便是佛号,到处是阿弥佗佛的挂像和殊胜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声,一下子心安定下来了,再也不用担心临终被送医院抢救,再也不用为一日三餐的经营而操心,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如同儿孙服务周到。说起来北京双缘的经历,老人家非常感恩知足。

双缘敬老院住着几位90多岁的老人家,其他老人大多数年纪都在80多岁,公共养老,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敬老院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有人陪着聊天吃饭,一起做念佛拍手健身操,一起早晚课,充实而欢喜。心情好了,身体就好。

赵福生,今年62岁,于2017年3月22日入住双缘敬老院时,患有脑血栓后遗症,说话不清楚,走路摇摇晃晃,情绪特别容易激动。入住敬老院后,老人每天吃素念佛,一起做念佛拍手操,时不时还一起参加念佛共修,现在他可以自由上下楼梯,还能清楚的说出一些话同人交流,情绪也稳定了很多。

90岁的戴天然老人每天除了参加集体跳操、念佛,自己在房间里有时间就看佛书,关于净土宗的书籍他看了许多,他大学毕业,工程师退休,原来不信佛教,但也不反对,接触到了佛教,每次和人打招呼都是双手合十面带微笑,带有几分孩童般的天真自在。

带给老人们希望、欢喜

早在1993年曹晓红就开始在国营的敬老院里工作,2007年她建起双缘敬老院,一直到2017年,20多年都在敬老院里工作,每天都在面对老人,也要时常面对生命的消逝。

记者面前的曹晓红,面容和善、话语温柔沉静,她说:“我20多岁就进入敬老院工作,面对生生死死,老人太苦了。养老就是养心,若是心无信仰,就等于是人没有依靠,面对衰老的无能为力,面对死亡的恐惧,就更苦了。”

20多年养老行业的从业经历,曹晓红接触过数不清的老人家。她深知,老人内心对死亡与日俱增的恐惧是他们不开心、不幸福的根源。

为了解决老人和自己的心灵问题,曹晓红学习过传统儒家文化,学习过禅宗、天台、密宗、维识等观念杂糅的净土思想,每天听法师讲法,但扪心自问,自己的往生都没有把握,老人们更学不来,他们打不了坐、参不了禅、许多不识字的诵不了经,人们知道的谈玄说妙的佛法常识,在这里一点用不上,敬老院2008年后设了佛堂,但除了几个人去烧烧香,求求健康平安,与大部分老人不相干。

2015年春,曹晓红遇到来自安徽宣城佛林寺的比丘尼佛愿法师。佛愿法师带来了唐代高僧--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我不是请佛愿法师来传教的,是来传播爱的。”曹晓红对记者说。双缘的老人们都喜欢这位和蔼的比丘尼,没有升座的威仪、没有玄妙的讲法,有的只是安慰、鼓励、赞美、接纳,只是信心满满、爱心满满。

曹晓红说,在老人和护工眼里,佛愿法师就是一位爱的使者!她带来的“弥陀如何爱我,我便如何爱人”思想,像阳光一样洒遍了敬老院的每一个角落。随着佛愿法师的循循善导,住在双缘敬老院的老人们和其子女以及护工的关系一天比一天更加亲密、和谐。

从2015年4月到现在,有34位双缘老人在法师和志工们的临终关怀、助念中安详辞世,面对死亡,他们没有恐惧、没有遗憾。

值得一提的是,这34位老人中,大部分是生命临终的前不久才慕名被家属送到这里,双缘给了他们医疗机构所不能给予的安心、希望与尊严。

曹晓红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佛教净土宗的魅力,我们这里的住院老人,都不避讳“死”字,向死而生,满心欢喜。

净土宗文化养老 探索机构养老新思路

2007年曹晓红在凤凰岭下的台头村租地4000平方米,与朋友合力投资近千万元,建立了双缘敬老院,发心就是能让老年人晚年过得有尊严,养心、养生并行,老人家住得安心、家人能放心。“老人是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根,哪怕尽微小之力也可达成小范围内的社会和谐,进而影响全社会。”曹晓红说。

看着像是一种形而上的宣言,然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心有信念,才会做出有信念的事。

“我接触过太多的老人,有一些老人心态不好,退了休感觉自己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或是失去了多年相伴的伴侣不能适应,情绪反复,非常不好相处,有的还会打骂护工,因为他们恐惧死亡,老病缠身,看不到一点光明,所以心情烦躁,就向护工发泄。反过来,护工的心情也不好,打骂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也会出现。”

初建以及等待第一个老人的入住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曹晓红和她的同事等了几个月,从几个人到几十个人,现在住在敬老院的老人家已经超过了100人,敬老院直到2015年才开始所有赢利,曹晓红认为之所以能有所赢利是老人们被爱感召而来,双缘将继续改善环境,让老人们更加舒心。

也许在20年前,多数人还以把老人送进敬老院当作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以世俗的眼光来看这也是一种不孝顺的行为,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群接受纯家居式的养老方式,在养老社区度过老年生活正成为一种被全社会所能接受的养老方式。

2016年的胡润研究院一份民调显示,57%的受访者计划采取纯居家式养老,但一年前选择纯居家式养老的受访者超过80%。36%的受访者打算搬到专门的养老社区。在35岁以下年轻人群中,选择住在养老社区养老的受访者由去年的17%上升至今年的39%。

“现在,过年过节,子女来接,许多老人都不愿意离开双缘,老人们说,哪里也没有双缘好!”曹晓红笑着说。

自2015年4月以来,来双缘访问的各界人士近万人,几乎每天都有一两拨的访问者,敬老院还接待了来自几支国外的养老机构访问团前来参观学习、交流经验。

2016年10月,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由当地知名佛教慈善家张爱农任董事长、投资亿元的渤海双缘安养院投入运营,复制北京双缘模式,曹晓红兼任渤海双缘安养院院长。

“我的理想是,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净土宗养老安老的理念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让天下每一个老人都得生安养。”曹晓红说。

声明: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