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资讯】还在以为送父母去养老机构就是不孝吗?

导语
【养老资讯】还在以为送父母去养老机构就是不孝吗?
中国老一辈的父母比较传统,总想着“养儿防老”,以后老了就让自己的子女负责养老,你如果说,“我们请个保姆照顾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养老资讯】还在以为送父母去养老机构就是不孝吗?
导语
【养老资讯】还在以为送父母去养老机构就是不孝吗?
中国老一辈的父母比较传统,总想着“养儿防老”,以后老了就让自己的子女负责养老,你如果说,“我们请个保姆照顾
【养老资讯】还在以为送父母去养老机构就是不孝吗?
中国老一辈的父母比较传统,总想着“养儿防老”,以后老了就让自己的子女负责养老,你如果说,“我们请个保姆照顾你吧?“他们会很不满:“浪费那钱干嘛,我身体挺好的!”
但大多数情况子女都忙于工作,无法更好地照顾父母,于是你想沟通愿不愿意去养老院,谁知他们更不能理解:“你就这么不想养我吗?竟然要送我去那种地方!?”
对于父母或者其他长辈来说,离开家养老,意味着“孩子不要自己了、离开熟悉的地方、和老邻居老朋友们分开,……”而子女送父母去机构养老,会被说三道四,罪名叫做“不孝”。
但是,将父母守在家里养老,一定是孝顺吗?送父母去养老机构,真的不孝吗?我们该如何跟日渐老去的父母相处?如何保障他们的安全和需求?
下面给大家分享几个养老小故事........
1、小陈又一次在凌晨的时候被敲门声惊醒,“你爸又犯病了!”,妈妈的声音带着疲惫和不安,小陈迅速从床上爬起来送老爸去医院。还好,这次爸爸只是稍微有点心悸,小陈松了口气,但这样的紧急出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最夸张的一次,小陈在外照常上班,陈爸爸突发心脏病在家晕倒,小陈挂断妈妈的电话之后,就开始远程拨打120,接着一路狂飙来到医院,排队挂号办手续,和妈妈轮流陪护,几天折腾下来,老妈的身体也有点吃不消,看着越来越没有精神。
一边是养病的父母,一边是公司催促着要赶快完成的工作,小陈心急如焚,也身心俱疲。很心疼父母但是又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更好地照顾他们,小陈甚至觉得自己就快要撑不住了。
· 养老痛点 ·
被心梗、脑梗等心血管疾病突袭,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急救,耽误抢救,且在奔波的就医途中产生更多的消耗。不仅如此,子女也会在频繁奔波与照顾中被累垮…
2、小方的母亲因病去世了,家里人一起料理好后事之后,又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但没想到,一向乐观包容的父亲像变了个人似的,经常给小方兄妹几个打电话“抱怨找茬”:上楼太累、邻居太吵、水管下水太慢、床睡不踏实……各种挑剔住了几十年的家。
小方他们开始还耐心地安抚,但随着次数的增多,工作和自己的家庭都足以忙得焦头烂额,根本顾不上照顾父亲的小情绪,小方甚至开始有点不耐烦,不愿接听父亲的诉苦电话。
直到有天去探望父亲,听邻居无意中提起,说父亲每天都在公园的长椅上坐着,有时候甚至天黑才回去,路过的邻居问父亲:“怎么一直坐这呢,”老爷子笑笑回了一句:“家里没人,太冷清了”。小方这才意识到,父亲并不是突然开始嫌弃这个“家”,而是母亲走后,他突然变得孤独寂寞,无所适从……
· 养老痛点 ·
独居或性格内向的老人,无法拥有正常社交,逐渐封闭自己,直到被孤独感包围,精神世界完全枯萎,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身体健康。
3、这一个故事,来自主持人张泉灵。
多年前,张泉灵正做一个关于中国空巢老人家庭比例的话题调查,过程中,她也发现很多老人的家里都有一股“老人味儿”,她问了一些医生,也得不到确切的回复。
终于,在一起采访中,她忍不住问了一位老太太,“您多久洗一次澡?”
老太太迟疑了片刻,缓缓说道:“我啊,尽量不洗澡,老一个人在家,人老了,洗澡是最危险的事,万一摔了呢,我这后半辈子,我给孩子多大负担呢,我自己的生活怎么办呢……”
· 养老 痛 点 ·
老人上了年纪之后,由于肢体退化,行动不便,容易摔倒,威胁生命安全。数据表明,在中国,每年有4000万老人至少跌倒一次,摔倒已成为65岁以上老人伤害死亡的头号原因。
当爸妈身体健康,能吃能喝的时候,你也许会觉得,他们仍是你坚实的后盾,为你遮风挡雨,所以“养”的需求,并未迫在眉睫。
可一旦爸妈出现上面的情况,比如突然病倒家中,你会有24小时监护和急救的能力吗?比如他们万一有了心理问题,你知道如何应对吗?再比如,我们每天花几分钟轻松搞定的洗澡,对于上了年纪的爸妈却像是一场征战。
对于父辈的抗拒养老机构,其实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大多生于六零年代,仍然被传统观念深深影响着,所以坚持不管多老都要在自己的家里生活。
但这种观念,现在已开始慢慢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我们前面所讲的一些问题,并且觉得机构养老确实可以满足很大一部分需求。
老人被忽视的重要需求点:急救安全、社交情感、自我价值、心理健康等等。这是在满足基本生存、生活需求之后,同样重要的需求,这可能是很多居家养老无法同时兼顾的,但是养老院或养老社区也许可以。所以,在适当的时间,寻求专业机构来共同完成“养老”这个重大家庭事务,也许不失为一个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