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新模式——智能化居家养老

养老新模式——智能化居家养老

导语

养老新模式——智能化居家养老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养老新模式——智能化居家养老

养老新模式——智能化居家养老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养老新模式——智能化居家养老

养老新模式——智能化居家养老

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3亿,占总人口的16.7%;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5亿,占总人口的10.8%。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约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60岁以上的人里有将近6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会进一步增多。

目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长期护理成本主要还是由家庭来负担的,对于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的负担问题,社会上呼声越来越高。

根据中国式养老模式,在未来5年将会初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人依靠居家养老,7%的老人依靠社区养老,3%的老人依靠机构养老。但居家养老缺乏统一管理、即时的监控和照料。

老年人大多患有不同慢性疾病,所以居家养老对老人自身及其家人也有很多的要求,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需有相应的生活照料和疾病管理。

智能化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养老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发达国家主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将营利性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并配套先进技术手段和适当的政府补贴,扶持居家养老产业化发展。以英国为例,英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中,地方政府仅占11%,而由私人提供的比例高达74%。通过推动资金筹措方式从政府向商业的过渡,为企业盈利持续性创造空间,从而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智能养老化领域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各类投资主体高度关注,大力投入这一新兴领域,涌现了一批先行企业。例如,江苏三胞集团通过收购以色列Natali公司,引进了以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终端、大数据分析为主要手段的智能化医养服务,面向家庭及单位用户提供涵盖视频医生问诊、远程健康管理、智能居家看护等服务的健康养老综合解决方案。这些领先企业的布局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智能化养老的实践,为养老产业政策完善提供了经验支撑。

当前,我国已步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老龄化不仅速度快、来势猛,还面临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规模大、人群叠加性强等突出问题。然而,我国养老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养老服务机构不仅供给不足、占比过低,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也存在较大缺口。从技术方面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居家养老提供了技术支持。借助实时监测和远程医护、机构(政府)系统管理、接入资源的平台类应用等技术手段,养老服务企业能够更精准地抓取老年人需求,推出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加用户黏性和满足感。一些先行企业近年来已在这一领域投资布局。可以预见,居家养老智能化模式将成为实现“老有所养”“智养质养”的重要载体。

平衡体检推出“互联网+智慧医疗”医养结合新模式,助力居家养老!

平衡居家养老健康管理,通过汲取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智能呼叫、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GPS定位技术等),创建“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通过搭建健康管理云平台,老人运用一系列智能设备(如腕表、无线传输的健康检测设备)实现与子女、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信息交互。老人不必住在养老院中被动接受服务,在家就可以挑选、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涉及生活帮助、康复护理、紧急救助、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娱乐活动等“医养”结合的服务项目。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