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指出,未来5年,将全面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显著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如何构建居家社区“苏适”养老服务体系?目前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近日,记者探访了省内多家医养、康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机构。

创新服务模式——居家养老与社区机构协调发展

“这里可以打牌、下棋、唱歌、健身,器材样样都有,还可以和邻居们聊聊天,有时不想回家烧午饭,也在这里解决。”在南京市大石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记者见到家住丹凤街的张本仁大爷,今年67岁的张大爷退休前是江南水泥厂的工程师。如今,他和老伴天天到中心“报到”,雷打不动。

大石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面积1100多平方米,由政府无偿提供场地,悦心养老产业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公司负责人高庆玲告诉记者,中心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生活照料和健康管理,中心内的健身器材、娱乐设施全部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聘请的十几位护理员还可以为失能、半失能老人上门提供送餐、助浴、聊天、读报、购物、打扫卫生等服务。不仅如此,大石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与南京同仁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医生免费为老人测血压、血糖,开展健康咨询。

在江苏,八成以上老年人更愿意居家养老,而健康是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江苏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最优养老路径”,大力推进老年健康促进行动,通过建设老年医院、护理院,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等一系列举措,落实“老有所医”,让更多老年人更长寿、更健康。

省卫健委老年健康处处长赵恒松表示,目前,我省已经组建1.3万个家庭医生团队,开设家庭病床超过1万张,建成1302个家庭医生工作室,方便老年人就近就便获得健康指导、慢病管理、用药咨询等综合服务,并推动医疗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支持医疗机构与社区服务平台结合,建立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机构。

南京江北新区普斯康健养老服务中心,正在着力打造一种新型的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普斯康健养老服务中心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护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于一体,拥有全科诊室、治疗室和药房。“现在医保已经接入,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为慢病开药。”普斯康健居家养老负责人戴玉玲说,养老服务中心还与在泰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下的桥荫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密切合作,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为社区内居民提供建档、体检、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务,将医养结合的各类服务对接到民政、卫生、社保公共平台上,把社区医院“搬进”养老服务中心。

家庭病床,为失能老人带来温暖。普斯康健养老服务中心护士张静告诉记者,她长期为一位88岁的失能老人定期更换鼻饲管。而此前的几年里,每个月需要更换鼻饲管时,家属就打120用救护车把老人送到医院,费钱费力又费时。如今,社区有了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解决了困扰这个家庭多年的问题。

戴玉玲告诉记者,普斯康健养老服务中心自2016年2月成立以来,已经累计服务11855位老人。这个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居家养老和社区机构协调发展、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在发力。

细节服务到位——贴心用心让老人放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对医养结合型社区养老模式的医疗资源供给作用不容忽视,且有着巨大优势。当前,省内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着手探索“医养一体化”社区养老新模式。早在2019年,南京市雨花台区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医养一体化’社区养老新模式”的工作经验就已入选全国医养结合典型。

记者从南京地铁10号线小行站出站走不到10分钟,便来到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通往卫生服务中心的路上,公益广告牌上的一句话表明了这个社区医院的服务目标——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有温度的医疗照护服务。

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目前省内社区医院中规模体量较大、养老功能齐全、涵盖安宁疗护病房、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慢病4S小屋、养老病床等较多养老业态的社区医院。在这里,有一个单独的院子和一幢6层小楼,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的和怡老年照顾中心。

“这里蛮好的,好多老人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的集体生活,很热闹。”记者到访时,92岁的老人王新义正在和怡老年照顾中心的院子里和儿子、儿媳聊天。老人神采奕奕,看不出来她是一位带癌生存的高龄老人。王新义的儿子告诉记者,2020年下半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水时了解到和怡老年照顾中心,后来便来到这里。“冬夏全天都有空调,每天老人们一起吃饭、下棋,过年过节还会为我们老年人举办活动,社区医院的医生就在隔壁,比以前在家里请保姆照顾方便很多。”王新义连连称赞。

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周明飞告诉记者,中心自2016年12月拿到养老许可证后,便正式进入医养结合的养老行业。疫情发生之前,住在这里行动方便的老人可以随时回家或者外出散步,子女也可以随时来探望。实惠的价格也让不少老人愿意放弃请住家保姆,融入这个大家庭当中。目前,共有21名家庭医生、50名护士和近40名护工组成专业的护理团队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助和普通的医疗服务,老人不需要离开床位就可以直接看病问诊,可以满足高龄多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

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省内较早开设安宁疗护的社区医院。“生命有始有终。我们用一生去守护这份安宁,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周明飞表示,安宁疗护并不是放弃对患者的治疗,而是通过语言和人文关怀,让老年人更加舒适、体面地走过人生的最后一程。“当一个生命逝去时,他们的亲人特别是老伴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影响身心健康,我们会为他们提供身心健康指导。”

2020年,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标南京市雨花台区社会福利院的建设改造工作,未来,将为更多老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康养服务。

筹资难人才缺——行业堵点亟待疏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高水平专业人才短缺、医养结合筹资难等问题,是医养、康养结合养老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

数据显示,江苏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3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3.3%,比全国高5.2个百分点。但与老龄人口快速增长不匹配的是,江苏的养老护理人才缺口较大。按照世界卫生组织通用评估标准和民政部门的相关标准,目前江苏共有失能失智老年人64.2万人,部分失能老年人69.7万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分别按照3∶1和6∶1配备养老护理员,全省共需要养老照护员33万人,但目前仅有6.13万人,缺口近27万人。这6.13万一线养老护理人员中,具备高级护理员以上职称的仅1700多人。

医养结合难,难在专业人才短缺。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田侃注意到,一直以来,养老专业人才缺乏、以“小老人养老老人”是常态。“事实上,让年轻一点的老人去照顾更老一点的老人,是各个国家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也是由于年轻人进入养老行业的‘低意愿’所导致。”

2020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全国首个具有本硕博招生资质的国民教育体系内的养老学院;去年,第一批学生走进校园。田侃表示,在招生过程中,就发现不少家长和学生对这一工作有偏见,一些家长和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服务老人。

随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更需要养老服务人员具备综合性、专业性的知识储备。如何打破这个僵局?“想要让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进入养老行业,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田侃认为,一是增加经济补贴提高报酬,二是加快职称改革,以职称管理做人才工作。“从我们学校自身来说,把课程设计好,切合实际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更多养老人才任重道远。”

“事实上,医养结合的本质就是一种深度融合,主体包括医疗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家庭,乃至每一个人,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副院长周建芳表示,总体来看,医养结合更大的需求在社区,但如何把需求变为市场,需要培养和引导,多点发力。一方面,可继续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多元化运营模式。管理机构可以对“医养结合”机构从资质审定、市场准入、土地供应、建设运营、床位补助、保险补助和相关税费减免等方面提供更加细致、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机构建设运营,以及扶持医疗机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互联网+医疗”的优势,让更多老年人转变观念,更愿意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帮助下医养康养,并在家人帮助下了解到权威、有效的健康养生信息,有效进行自我保健。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共托医疗+养老,“苏适”养老添彩“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