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大数据建设是智慧养老的基础

目前,居家、社区养老为当前主要养老方式。袁亚非认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大、服务人口多、服务对象差异明显,但当下我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行业进入门槛低,市场参与者鱼龙混杂,且各地政府购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要求不尽相同,导致服务成本偏高、平台重复建设等情况较为普遍,养老行业专业化、精细化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所以,养老产品和服务的智慧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而智慧化的第一步就是养老大数据的建设,而一套完善的养老大数据应是民政、公安、医疗、保险等多部门的数据集合”,袁亚非告诉南都记者。

他随后解释称,当前居家社区养老基本是政府招标采购、企业自主运营,然后由中标的养老企业根据各地政府的不同要求和企业自身运营管理的需要来建设数据和信息平台,而老人的信息和数据大都是企业通过健康体检、家庭问询等方式中获取。如果项目期限结束,政府重新招标采购其他养老企业提供的服务,养老数据的搜集和建设可能又是另一套标准。

袁亚非指出,把养老数据库打通、进行数据的统一,既能避免系统的重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共享不畅、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也能给数据的采集、应用、监管等带来便利。“智慧养老离不开大数据,大数据的建设离不开数据采集、应用、监管等的规范和标准建设,离不开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合作与整合,数据库的打通首要且必要”。

对此,袁亚非建议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政府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养老大数据标准,在此基础上搭建规范化的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同时考虑用户信息数据安全性、私密性等,对平台数据的获取和使用范围进行严格的规范;二是统筹协调民政、公安、街道、社区、医疗机构、保险机构等各方跨部门信息整合。

产品与服务供给良莠不齐,如何解决?

市场上诸多企业早已入局智慧养老赛道,用科技服务老年群体,不过,袁亚非表示,目前居家社区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市场供给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有些企业提供的智慧养老产品解决方案的智能化、专业化养老设备配置不足,产品功能、参数、资质要求不统一,不同种类硬件搭配不合理;有些企业提供的智慧养老服务内容与老人实际需求不匹配,明显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这与缺乏标准化体系有关,要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加强智慧养老特别是家庭智慧养老解决方案的标准化建设,二是推进智慧养老监管的标准化建设”,袁亚非对南都记者表示。

这也是袁亚非的提案中所涉及的,具体而言,在家庭智慧养老解决方案方面,他建议,对于居家智慧养老的设备配置标准和产品功能、参数、资质及硬件种类搭配等要求,根据老人健康状况、居住条件、养老需求和购买标准等不同情况,分类精准制定规范、动态调整;逐步推行居家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标准目录,针对不同情况的老人、家庭和社区的实际需要,分类制定不同的服务套餐标准,尤其要细化、强化核心养老服务项目,引导社会养老服务组织真正提升专业化养老服务能力。

对于监管,他则建议对养老服务企业的服务实行全程录音、GPS轨迹跟踪、异常工单自动识别、电子工单、助老员人脸识别等,并通过不定期抽查平台信息、服务对象回访等方式,实现政府动态监督职能,督促养老服务企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形成行业良性竞争和发展的格局。

“数字助老”是智慧养老重要一环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指出需从强化老年用品的科技支撑、加强老年科技的成果转化、推广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应用、推进智能化服务适应老年人需求等方面为主要方向,建设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

袁亚非表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活变得越来越数字化、智能化。但不少老年人却因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设备,被“数字生活”关在门外。叫车难,支付难、办事难,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社会产生脱节感、失落感。

据他介绍,三胞旗下的养老企业安康通自2002年起就与强生合作,为独居或纯老家庭的老人出行提供电话叫车服务;上海安康通将出租车代叫业务接入了安康通智慧养老平台,老人想去哪里,直接在平台上一键呼叫,出租车会优先派车。

“当然,这只是很小的一环,让智能技术发展与老龄化发展相协调,是一项长期任务”,袁亚非告诉南都记者,“数字助老”是智慧化养老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需要深耕养老产业的机构持续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搭建“数字化+智慧养老”模式,以科技赋能构建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养老服务新体系将是改变传统养老模式、赋予养老产业更多温度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全国政协委员袁亚非:打通数据库,推进智慧养老标准化建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