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要求个人养老金要“让老百姓看得明白、搞得懂、好操作”。落实好这一要求,需要从普通参与人的角度来设计金融产品和财税机制,也需要不断提升居民的养老金融素养水平。而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居民金融素养不足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其中一个突出方面就是养老金融素养不足。

  (一)居民养老金融素养不足的体现。首先是知识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寿命风险。较多人不了解生命表,会低估预期寿命,特别是女性。二是金融概念。很多人不太理解与长期资金相关的概念,如货币时间价值、名义值和实际值的差异、风险分摊原则等。三是养老保险制度。一部分人不能区分社会养老保险、雇主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不能理解养老金计划相关的税收处理方式,甚至不少人说不出自己参与的计划或不了解自己所参与计划的基本内容。其次是态度方面存在不足。一些居民缺乏长期导向观念,没有动力或信心采取积极行动为个人退休进行财务规划。一些居民总是怠于评估退休后的生活收支,不信任商业养老金计划的作用。一些居民则会过度高估自己在养老保险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做出不利于自己的选择且难以纠正。

  (二)提升居民养老金融素养应更多关注的内容。一是长期财务计算能力。这包括复利原理、货币时间价值、有保证和无保证收益率、养老金费用扣除等内容。为了展示这些因素对参与人福利状况的影响,可以采用计算器、模拟软件、手机应用程序(App)等工具,通过让参与人输入年龄、预计退休时间、收入、交费额等信息,展示出预期退休福利、替代率等重要的个性化信息。当前,多种面向个人的金融产品在推介时,均要进行客户需求分析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养老金计划较一般金融产品更复杂、期限更长,涉及的资金量更大,且各类居民均属于有需要的人群,所以应当帮助居民对长期财务问题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促进养老金融消费者的自我保护。

  二是个人基本选项。这包括如何选择计划提供者、交费水平、投资配置、计划迁移、待遇领取方式等。区别“加入选项”和“退出选项”,前者是指通过个人主动行为才能参与,后者是指默认参与,但个人可以选择退出。在DC型计划中,个人退休后的待遇取决于投资组合的业绩,因此,要让参与人注意提升投资管理技能。

  三是财税激励措施。税收激励措施通常不容易理解,需要细致耐心地向参与人宣传讲解。这包括减免税发生在哪个环节、纳税方式的选择今后是否可以修改、税优力度是否会变化、享受税优的主要条件和办理程序有哪些等。非税优惠措施如政府或企业对参与人养老金账户进行的匹配交费或固定金额补贴,通常不难理解,但也最好向参与人明确,这是更直接、福利性更强的优惠。

  四是风险。这包括长寿风险、投资风险、通胀风险、政策风险等。在待遇确定(DB)型计划中,参与人的养老金待遇容易明确,参与人一般不承担投资风险和长寿风险,但是,有必要提醒参与人,计划发起人有支付困难的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是指养老金待遇的购买力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也包括养老金待遇指数化处理的内容。对于DC型计划的参与人,应强调长寿风险和投资风险。长寿风险是指死亡率或预期寿命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投资回报低于预期。政策风险,是指养老金规则方面的不确定性。

  五是管理费用。在DB型计划中,参与人的养老金待遇是根据过去的收入计算的,计划的管理费用并不重要。对于DC型计划的参与人,应让他们明白管理费开支会直接减少个人账户的资产,并提醒他们关注费用的结构和信息获取方式。

  (三)提升居民养老金融素养应更多关注的群体。一是新进工作者。提醒他们关注复利的影响、养老保险计划中的重要选择权、使用养老保险计划调节终生收入的意义,以及尽早参与养老保险计划的重要性。考虑到他们更可能换工作,可以更多地讲解不同类型养老保险计划的可携带性。

  二是临近退休者。向他们提示退休时面临的选择,包括何时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如何规划使用一次性大额资金、如何选择养老年金产品等。DC型计划的领取方式较为多样化,应让参与人理解一次性领取、年金化领取、不定期领取等不同方式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寿命变化和利率变化造成的影响。让临近退休者理解,对于个人积累的养老金资产,采取生存年金的方式领取比一次性领取更能够保障长寿风险。

  三是女性。从群体角度看,与男性相比,女性的终生收入更低、生存时间更长、金融知识更少、更不喜欢使用金融工具,因此,应当给予女性更多的关注。女性比男生更可能因生产和育儿而中断工作,所以应让她们明白不参与、中断参与或退出养老保险计划的不利后果。

  四是自我雇佣和灵活就业者。他们劳动收入波动性相对大,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交费和权益通常也相对较低,所以应提醒他们积极参与商业养老金计划的重要性。第二支柱养老保险需要企业发起,且有一定的财务门槛以及流程要求,使得他们更需要个人养老金计划,因此,应增强他们进行养老储蓄的自发性,提升他们管理养老金计划的综合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增强养老储蓄的自发性 提升居民养老金融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