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才可以解决我国老人就医难、养老难的问题。
▲2021年6月1日,北京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向融养老服务驿站,工作人员帮助老人吃饭。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成了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11月24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8.7%,已经进入国际通行标准定义的深度老龄化阶段,这无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如何应对老龄化成为了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而这也正是此次意见出台的现实背景。
此次意见提出了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强化老龄工作保障等具体要求及一揽子举措。
其中,在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方面明确,2025年年底前,每个县(市、区、旗)有1所以上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
实际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2019年11月就发布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此次意见的发布,再次表明了国家层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高度重视,意见在医养结合等方面予以特别明确,更体现出国家对养老问题的现实关切。
▲2021年4月1日,北京西城区木樨地北里,68岁的志愿者鹿和平为82岁的张兰芬梳头。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巨大,志愿服务无疑是社区养老的有益补充。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医养结合,才可以解决养老难的问题
关于医养结合,2015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专门要求,并明确到2017年,80%以上的医疗机构要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当时,我国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大多数的养老院只是单一地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无法给入住的患病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而医院又不具备完善的养老配套服务设施,往往老人患病要由家属送往医院治疗,到了医院,却只治疗而不护理,需家属陪床。
在这种体制下,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院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许多患有慢性病、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由于养老机构不能解决医保,不得不长期住院占用医院床位。
因此,必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才可以解决老人就医难、养老难的问题。医养结合将医护技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既能看病,又能养老,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精准的医疗服务。
而且,将生活照料、身体康复和失能护理相结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省去老年人频繁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的麻烦,同时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提高医院床位的周转率。
▲2021年11月12日,在湖南长沙县果园镇杨泗庙社区,医务人员刘敏指导居家老人用药。近年来,果园镇卫生院开展智慧医养项目,打通了医护上门“最后一公里”。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最大瓶颈,是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巨大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的数据,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5857家,床位总数达158.5万张,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达7.2万对,比上年末均有大幅增加。而且,超过90%的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亿,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对专业的养老护理服务呈现庞大而刚性的需求。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在央视访谈中表示,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多达600多万,但是目前仅有50多万名从事养老护理的服务人员,远不能满足需求。
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巨大,原因在于这种职业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很多人不愿从事这一职业。在当今社会,养老护理员的工作辛苦程度比保姆大,经验、技术要求也不亚于保姆,但工资待遇却往往还不如保姆。
因此,为吸纳更多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缓解养老人才短缺困境,此次意见提出,用人单位要切实保障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待遇,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机制,提升养老服务岗位吸引力。大力发展相关职业教育,开展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培养培训行动。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余寿中有2/3时间是带病生存。因此,养老服务不仅仅只是“养”,还包括“医”,养老护理员不但要具备基本的护理技能,还应具备基本的医学、心理学知识。
▲2021年11月12日,在湖南长沙市长沙县果园镇田汉社区,医务人员彭永(右)为居家老人做针灸治疗。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城乡倒置,让我国老龄化有别于他国
据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首先是老年人口规模庞大。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
数据同时显示,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已明显加快。与2010年相比,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增加8637万人、718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5.44个百分点、4.63个百分点。
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而且,我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农村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60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
这种显著的城乡倒置现象,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也决定了,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特殊、复杂,需要在相关政策措施方面予以统筹考量。
▲2021年11月12日,在湖南长沙市长沙县果园镇田汉社区,医务人员彭永(右)、刘敏(左)指导居家老人康复运动。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农村养老,需在制度保障上更多尝试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城市的养老保障体系已比较健全,相比之下,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尤其是,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生活水平较低、经济来源匮乏,以及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打工,农村留守老年人身边普遍缺乏年轻人照顾等。
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需求,亟须更多关注。要特别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农村老龄化现实情况下,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适应现阶段我国农村的需求,需要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与尝试。
具体到农村的医养结合,此次意见明确在2025年年底前,每个县(市、区、旗)有1所以上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但这还仅限于县域内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属于兜底性质的农村医养保障。
要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农村医养保障,可以尝试同时支持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开展养老服务,如将闲置医疗床位转型为护理型养老床位,经民政部门备案后,与养老机构同等享受资金补助政策等。
也可以将乡村卫生院、卫生室和乡村养老院、幸福院整合在一起,以此来提高老人的医疗和护理质量,从而满足农村老年人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需求。
总之,此次意见的发布,有助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在意见要求下,无论城乡都需积极行动起来,统筹考量,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及时落地,方能切实提升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新京报特约撰稿人 | 何亚福(人口学者)
编辑 | 何睿
校对 | 李立军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这份重磅文件,透露未来养老工作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