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

一、人群特征和养老偏好:中高收入老年人比例剧增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负担也进一步加剧,老年人口抚养比已进一步提升,子女面临巨大的老龄社会压力。

1.30~49岁群体:更积极参与父母养老决策

“70后/80后”教育水平总体较高,其中本科学历占比达到七成,呈现高知特征,养老观念较传统养老观念有很大变化,更能接受父母去养老机构养老。

30~49岁群体父母平均年龄66岁,已存在健康隐忧,且自身亚健康情况严重,40岁开始面临健康状态的拐点,普遍关注健康管理。“80后”家庭结构是典型的421模式,夫妻2人抚养1个孩子的同时还要赡养4位老人,压力巨大,往往在结婚生子后就被动地要考虑父母和自己未来养老问题,这使得“80后”更加关注家庭整体养老决策。

2.50岁及以上群体:巨大养老消费潜力呈现

“60后”即将步入老年,老人的平均教育水平显著提升;老人自我健康测评良好,健康意识较强。养老观念上,这届老人养老观念更加积极,养老选择多元化;老人养老靠自己,除了稳定的退休金,60岁及以上群体还有相当数量的金融资产和房子等不动产的收益作为养老金来源,不靠子女也有能力追求更有品质的老年生活。

“60后”人群中私营企业主比例在所有年龄段中最高,在养老问题上是典型“不差钱”的一代,这将带来巨大的养老市场商机。

3.养老偏好:孝心经济已经非养老来源的主流

养老观念上,孝心经济发生巨大改变,以“70后”“80后”为主的人群和60岁以上老人都主张养老支付靠自己,不靠子女;一方面,自己不给父母钱或很少给,甚至是父母倒贴给子女;另一方面,在打算以后养老的时候,也不向子女要钱。

目前,养老决策模式有子女决策/老人决策/家庭共同决策三种形式:在子女决策模式下,一般是高收入子女主要负责父母养老费用的主动决策和父母到达失能失智阶段时被动决策;活力老人通常自己决策,选择自己喜欢的养老方式,支付上也是老人自己支付为主;家庭决策的比例在上升,目前子女教育程度高、观念开放,九成人群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父母的养老规划。

4.市场潜力:多元化服务市场,养老消费将升级

老人的养老支出来源主要靠退休金、金融资产和房产收益;大多数老年人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时,会考虑自身收入情况,一般在收入的基础上做浮动;调查样本中子女供养2000元/月以内,加上资产性收益为补充,60岁及以上群体有充足的养老财富储蓄。调查显示,未来人均养老消费预期超百万元;60岁及以上群体预期人均养老支出8341元,家庭愿意为老人养老花钱,有极大的市场潜力。未来5~10年,养老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养老服务市场机遇较大。老年人多为独立生活,在身体健康状况出现变化时,对专业养老机构服务或居家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增量是客观存在的。

5.养老预期支出缺口:预期有70万元缺口

受到经济和医疗条件的进步影响,目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7.3岁,老人养老阶段的平均时间超过17年,按年均花费10万元计算为170万元,这和调查中老人的养老花费预期100万元有70万元的养老支出缺口,这是未来养老财富规划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养老需求和供给现状分析:社区和机构需求比例

根据调研数据,从城市居民养老意愿来看,未来养老服务模式或需优化。居家养老是基础且目前占据主要地位,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比例将逐步提升。

1.居家养老:仍占据主要地位

大部分受访者愿意选择在家养老,希望由家人照顾,或希望将家里按照养老院的标准配置进行改造,同时由专业机构提供上门服务。在家养老相比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有更熟悉的环境和人,生活更舒适,在支出方面也更具备优势,在家养老的“居家养老+上门+专业化”的服务需求趋势已经非常明确。

普通老人倾向在家养老(家人照顾)的养老模式,养老费用预期最低;在家养老(机构照料)模式更受到年轻“80后”的喜欢,养老费用预期高出家人照顾模式下的花销约七成。

2.社区养老:选择意愿逐步提升

随着各地社区治理与建设的日益完善,部分居民愿意选择社区养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社区日托形式,即晚上住在自己家,白天在社区照料中心;或选择社区全托形式,即住到家附近的社区照料中心。在养老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社区养老要提升护理人员专业度,提高智能化水平。

3.机构养老:选择意愿明显提升

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从代际差异看,年轻人群(“70后/80后”)对机构养老的接受度更高,未来机构养老的需求必将大幅增加。机构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发展相对成熟,现阶段人们选择机构养老的原因更多是出于刚需,机构可以提供更专业的照护和医疗服务。不选择机构养老的障碍点集中在“陌生的环境无法适应”,同时对养老机构的服务有所担忧。

对于中高端机构养老,平均每人预期花费超过9000元/月,老人在养老机构花费的心理预期相对比过去有所提高。

已入住老人对养老机构持有比较积极的评价:

第一,入住养老机构是享福。当老人接受养老院后,认为居住在养老院更加方便,起居有人照顾,工作人员的陪伴能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

第二,老人认为养老机构就是“家”,是自己生活的地方,比较好地替代了原先的居住环境。

第三,养老机构有“高级酒店”的档次感,对中高端养老机构目前提供的环境档次比较满意。

4.医疗护理需走向精细化

身体状况不同的受访者对养老的需求略有不同。当身体状态良好时,人们更多需要“日常服务”,而在身体状况下降时,如患有慢性病或重疾时,更需要“医疗和护理”,需要进行分级下的精细化管理。

5.服务是养老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选择机构养老的原因分析,排在前几位的是“养老机构能够提供更专业的照护”“养老机构中老人比较多,可以在一起生活”“住在养老机构能够减轻家人的照顾负担”以及“可以满足不同状态的照护需求”,老人选择养老机构时最看重机构的服务品质和档次感。

三、城心养老模式市场接受度判断:非活力老人首选

熟悉的环境对老年人非常重要,甚至达到依赖的程度;城心养老可以满足老人对自己“熟悉生活环境”的需求,可以吸引一部分选择“居家养老”或“社区养老”的老人。

1.城心养老差异化优势:环境/医疗/位置

无论是定期体检还是紧急救助,医疗服务对老人至关重要。医疗服务是用来延长生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设备的完善与先进、医护人员的数量与专业,都是老人非常看重的医疗需求。对比郊区自建医院仅能满足基本医疗服务,老年人更喜欢城市里三甲综合医院让人放心、成熟的医疗服务。

城郊养老机构的地理位置,无形中为子女探望老人增加了难度,会增加老人的“被抛弃感”。城心养老则较好地解决了子女探望的问题,老人可以周末回到子女家中享受天伦之乐。

2.聚焦养老服务痛点:医疗护理优质资源

老了最担心什么?与传统没钱养老、没子女照料的情况相比,当下趋向自主养老的老人,尤其是年龄偏大/健康状况下降的老人最担心生病不能及时救治、护理人员不专业不好找、好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随着身体状况逐渐变差,服务需求从日常服务向医疗护理逐渐倾斜,为“日间照料”和“康复”付费的意愿都较高。医疗护理资源短缺的痛点,城心养老机构能够解决,其兼带的感情上“一碗汤的距离”更是加分项,使得城心养老更符合市场需求。

3.市场接受度:城心养老是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城心养老机构提供的区位条件和医疗条件,选择非常愿意/比较愿意的人群达到83.1%,相反选择非常不愿意/不愿意的仅有2.4%;说明城心养老机构的产品形态符合居民的养老核心诉求,符合未来的养老机构发展趋势。调查中发现,非活力阶段的老人首选城心养老模式。相比同等档位的城郊养老机构,目标客群愿意为城心养老机构每个月支付一定比例溢价;基于“城心养老”机构的优势,平均可以溢价13%,女性/高收入/二线城市人群可溢价比例更高,最高达20%;按照一线城市机构养老费用10000元/月计算,最高溢价2000元/月。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城市中心养老是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