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据统计,20%左右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消耗了统筹支出的60%左右,个人支出的50%。人口老龄化,医疗支出将大幅增加,从社会角度看,这无疑意味着经济负担的加重,但对于商业保险则意味着商机
文|丁艳 宋文娟
编辑|袁满
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背景下,养老产业正在迈入加速发展时期。
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下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养老行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更加健全的目标。
《财经》记者发现,《规划》共计36次提及保险,主要系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动助餐机构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加快研究开发适合居家护理、社区护理、机构护理等多样化护理需求的产品等。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国军对《财经》记者表示,“国务院《“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再次肯定了商业保险机构在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商业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在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顶层设计的出台无疑像一颗定心丸,吸引着各路资本跃跃欲试,养老行业已然成为一片蕴藏着巨大潜能的“金矿”。而与养老有着天然联系的保险资本,将有何作为?
目前,部分保险公司仍在加速圈地布局养老社区。但养老社区目前仍面临入住率低、土地获取难度较大、人才短缺等难题,资本仍需对这个被情怀充斥的行业建立起更加理性的商业思考。
当然除了诸多险企扎堆布局的养老社区领域,居家养老是一片亟待去挖掘和开拓的广阔蓝海,但目前保险业对居家养老方面布局、研究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此外,《规划》中提出,“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商业养老保险和适合老年人的健康保险,引导全社会树立全生命周期的保险理念”。目前占据20%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却消耗了统筹支出的60%左右,占个人支出的50%,老龄化意味着医疗支出负担加重,但对于商业保险则意味着商机。保险公司在老年人产品开发、服务等方面亦大有作为。
政策利好:险企加速圈地养老社区
据了解,《规划》共部署了九方面具体工作任务,包括织牢社会保障和兜底性养老服务网,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等。
《财经》记者注意到,《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拓宽金融支持养老服务渠道。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审慎有序探索养老服务领域资产证券化,支持保险资金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投资力度。
这意味着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未来将有大量资金涌入养老领域,而保险资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保险系资本目前着力布局该领域的利器当属养老社区,由于其资金久期长的天然优势,险资走在了养老社区探路者的前列。
近期,泰康保险、中国太保等大型险企纷纷加速圈地进军养老社区。
在2月10日,泰康成功摘牌杭州西湖区小和山单元地块,该公司计划进一步投资约30亿,提供超1300户养老居住单元,这是泰康在杭州的第二个养老社区项目(此前泰康曾在杭州投资大清谷项目),也是泰康在全国的第27个养老社区项目。
再如2月8日,太保寿险摘得北京大兴区旧宫镇一多功能用地性质的地块,太保家园北京国际颐养社区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以一室户和一室一厅为主力户型,包含自理型公寓和康复护理型公寓近430套,这是中国太保在北京的养老社区项目,也是该公司在全国10个城市的第11个项目。
有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能否把对接养老社区的保单大量卖出去,这取决于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包装、培训能力;而保险公司养老社区的运营能力决定了其能否快速提升入住率。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控制运营成本,实现现金流平衡,可为这个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另外,从养老社区的销售能力方面来看,保险客户短期内入住养老社区数量有限,养老社区必须自建销售队伍,拓展有急迫入住需求的高龄老人客户。”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不可忽视的是,保险公司布局养老社区仍面临诸多难题。业内人士认为,首先,险企经营和管理养老社区门槛较高,其背后涉及工程建设、公寓管理、健康护理等专业性非常强的领域,对险企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其次、险企自建养老社区,土地获取难度也较大。同时,目前养老社区入住率还是很低。部分险企已把养老社区作为一个KPI进行考核。第四、人才培养仍然是养老社区的难点。
目前,行业对养老社区的未来多仍持乐观态度。如中国人寿方面认为,发展养老养生业务除了是践行其大养老战略,还可以助力其寿险主业发展、促进其大中城市业务、搭建高端客户经营平台、创新其业务互动模式。
“我国险企的养老社区大多同时为投资方和运营商,虽然目前也处于亏损状态(不考虑地产本身的增值),还未成为当前盈利增长点,但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入住率的提升,养老社区在未来有望逐渐实现盈利。”兴业证券在其研报中如是表示。
不过在保险精算学教授谢志刚看来,保险公司经营养老社区的逻辑还是定位高端,去找那些富人、有闲钱的人。但实际在养老的领域,能用人民币解决的问题都不算大的问题,而保险公司商业模式基本的设置还是用钱解决问题,养老不只是钱的问题,老人的孤独感、归属感等问题的解决不是用钱能够买来的。
居家养老:待开辟的蓝海
《财经》记者注意到,《规划》共三次提到居家养老,指出要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支持物业企业发挥贴近住户的优势,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到2025年,乡镇(街道)层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有率达到60%,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等。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偏好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左右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保险系资本目前着力布局除了养老社区外,占据养老服务格局九成比例的轻资产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片亟待去挖掘和开拓的广阔蓝海。
一位头部护理机构创始人对《财经》记者坦言,“现在资本对于养老行业重资产的投入会比较谨慎,比如养老院、养老社区等,因为其回报周期太长,风险也较大,但是资本对轻资产模式还是很青睐,诸如一些养老领域的连锁机构等。”
王国军认为,“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方面,保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都可以大有作为,可以在财力上辅助解决老年人的护理费用问题。”
据了解,尽管诸多险企有意愿布局居家养老领域,然而目前布局居家养老的保险公司并不多,仅平安、大家保险等少数保险公司有涉及。
目前外界对于平安布局居家养老服务细节知之甚少。平安人寿党委书记杨铮表示,“我们在居家养老项目上,选择‘慢’下来,不断对其优化迭代,使得这根服务经线能够有更强的韧性。”据了解,从2021年10月起,平安于深圳、南京两个城市分阶段开展居家养老试点,目前其整合了医、食、康、养、护等十大场景服务,通过智能管家、家庭医生等触达客户,搭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居家养老一站式服务平台。
据了解,大家保险正在探索发展“居家安养”业务模式,选择城区内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设立嵌入式护理站,为需要辅助生活的中高龄长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康乐等居家养老服务。
不过,保险业对于居家养老布局、研究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仍在探寻切入居家养老的路径。“目前险企切入居家养老主要有两种可能性:首先是险企可以通过收管理费的形式来帮助政府管理长护险资金,目前上海还未将长护险资金开放给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来管理;其次,险企可以给长护险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服务人员提供责任险和意外险。”一位大型上市险企业务部负责人如是说。
从保险业自身切入居家养老服务端希望得到的政策支持角度来看,一家中型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可以降低寿险资金投资养老行业的最低资本要求,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建设养老社区,鼓励通过轻资产形式拓展养老业务,建设普惠型养老社区、参与城企联动养老项目,建设民生福祉属性明显的养老社区。期待在轻资产租赁形式建设的护理型、刚需型养老社区,给予保险公司以保险资金运用、偿付能力监管政策方面的支持。”
有资深业内人士坦言,“居家养老是医养产业链的末节,且国内外尚未见到成功运作的商业模式,所以可能落地还不会这么快。”
同时,其认为,目前居家养老仍缺乏专业、智能的社会化体系支持,服务体系亦有待提高。“希望可以进一步加强长期护理保险的顶层制度设计和推广,制定统一的失能评定、待遇给予、护理服务、经办服务等标准体系,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专业化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促进保险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对接的便利化发展。”
养老保险:试点规模有待放量
《规划》还提及,要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商业养老保险和适合老年人的健康保险,引导全社会树立全生命周期的保险理念。同时,支持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发展。积极推进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支付、储蓄、理财、信托、保险、公募基金等养老金融产品,研究完善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持。
中再寿险产品精算部负责人张楚认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这20%左右的老年人口,消耗了统筹支出的60%左右,占个人支出的50%。老龄化意味着医疗支出负担加重,从社会角度是负担,对于商业保险则意味着商机。
平安健康险联合上海财经大学发布的《2021年老年健康保障白皮书》调研发现,被访者不仅对老年健康风险有较为清晰的认知,而且对老年健康风险所造成的家庭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有很大的忧虑。正因为对老年健康风险的担忧,被访者对老年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老年医疗和重大疾病保障和老年失能护理保障等老年健康保险有较大的需求。
在《规划》发布当日(2月21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的通知》,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试点的保险公司也由原来的6家扩展到15家。
数据显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自去年6月1日在浙江(含宁波)和重庆两地启动试点后,截至2022年1月底,6家试点公司累计承保保单近5万件,累计保费4亿元,其中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投保近1万人。
自去年6月1日在浙江(含宁波)和重庆两地启动试点后,截至2022年1月底,六家试点公司累计承保保单近5万件,累计保费4亿元,件均保费约8000元,如果折合到月,则是660多元。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等特点已逐渐为消费者所理解和接受,保险公司已初步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在服务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可以使更多消费者接触到具有较强养老功能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进一步引导和培育养老金融消费观念;有利于推动试点保险公司深入探索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经验,促进和规范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养老保障需求。
海通证券认为,专属商业养老险是基于万能险开发的一种新型产品,采取“保底+浮动”的收益模式,设置了稳健型以及进取型两类投资账户,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消费者需求,并且结算利率会按时公布。因此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具有收益稳健透明、收益率相对较高的特点。预计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在试点扩大后迎来保费快速增长。
不过在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徐敬惠看来,目前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仍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销售费用低,渠道销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西部证券表示,在不考虑政策推动等因素的情况下,据试点情况测算推广至全国后专属养老保险产品保费规模约为57亿元。产品大规模放量尚待进一步政策支持。资管新规落地后,专属养老保险产品的保底收益特征优势更为突出,但目前第三支柱尚处于账户铺设阶段,不涉及税优政策,吸引力有限;产品多为基础型,面向下沉市场。
大家人寿相关负责人认为,“建议明确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认定标准,同时制订商业养老保险标准化条款,原则上含有终身领取功能、承担长寿风险、采用行业标准化条款的产品都应纳入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统计范畴,从而促进第三支柱养老资金总量的提升。”在其看来,还应“避免过度强调‘专属化’带来的参与主体受限、开办流程冗长、市场活力不足等问题。”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作者为《财经》记者,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