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近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围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陕西老龄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七人普数据显示,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759.12万人,占陕西总人口的19.2%,比全国(18.7%)高0.5个百分点。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526.66万人,占13.3%,比全国(13.5%)低0.2个百分点。
与六人普相比,我省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占比分别提高了6.35和4.79个百分点,比全国多提高了0.91和0.16个百分点。
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研现状
为全面了解我省农村老龄化发展情况,摸清农村居民养老现状,陕西省统计局开展了农村居民养老基本情况调研走访工作,调研覆盖了全省102个农村县(市、区),166所养老机构(包含养老院和敬老院)、939名老人。
一、在养老机构生活的老人,基本情况如何?
1.性别比例失衡,年龄分布基本均衡。参与调研的男性老人有648名,女性仅有291人。年龄分布方面,60-69岁和80-89岁各有250人,70-79岁有301人,这三个年龄段合计占比85.3%,是养老机构中的主要年龄分布人群。
2.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健康状况良好。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老人有351人,占37.4%;不识字的有325人,占比34.6%。健康状况方面,一般健康和很健康的老人共有527人,占到56.1%,完全需要别人照顾的失能老人仅有48人。
3.单身老人居多,无子女情况居多。单身状态(丧偶及未婚)的老人共有751人,占比达75.2%。无子女的老人有451人,占比48.0%。
4.收入水平较低,来源单一。月收入千元以下水平的老人有607人,占比64.6%。从收入来源来看,选择低保五保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人数最多,共有450名老人,占比47.9%。
5.日常开支主要用于养老,多数没有财产储备。日常开支最主要用于缴纳养老院费用的老人最多,有398名,占比43.4%;用于文化娱乐和养老理财的人数最少,分别仅有8人和6人。调研还发现,大部分老人没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少数的财产也都是现金存放和子女代管。
二、入住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
无人照顾是入住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从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原因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家人照顾(含孤寡),共有626人老人,占比66.7%;其次是认为养老机构清静自由,自己愿意来住,有214人;此外还有因为身体原因,想减轻子女负担的老人共有202人。
三、养老机构设施情况如何?
1.医疗基础设备基本齐全。从配备的医疗设备数量来看,提供最多的是血压计,其次是体温计和血糖仪,心电监护仪等设备较少。
2.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在养老机构提供的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以健身器材、绿化设施、文化广场等为主。
3.棋牌活动是主流,健康讲座频率高。在精神文化活动中,棋牌活动是养老机构的首选,有771名老人选择,占82.1%。健康讲座举办频率高,选择半年内有1-2次的老人最多,有476人,占50.7%。
四、老人在养老机构的生活现状如何?
1.养老机构平均费用较低。每月花费千元以内的有533名老人,占56.8%;1000-2000元的有225人,2000-3000元的有136人,3000元以上仅有44人。
2.电话沟通和上门探望是看望老人的主要方式。通过调研老人与子女间的联系途径,电话联系、子女亲自看望是主要方式,分别有387人和298人,分别占41.2%和31.7%。
3.九成老人认为机构养老更适合自己。90.8%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更适合自己,选择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合计占比不足10%。
4.改善软硬件设施,提升住宿餐饮水平期待最多。对养老机构未来发展的期望或建议中,有一半左右的老人期待改善软硬件设施,特别是提升住宿餐饮水平。
五、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是农村养老机构类型单一,民营机构亟待发展。目前全省农村养老机构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多元化服务尚未形成。公立福利性质的敬老院数量虽多,但只能基本满足保障“三无”老人的生活,对于一些对晚年生活质量有要求的老年人,几乎没有相对应民营养老机构与之匹配。
二是公办敬老院的建设标准低,运营状况艰难。农村公办的敬老院建设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床位规模、使用空间、设施配备和人员雇佣上还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运营资金方面,配套落实方面滞缓,社会捐助渠道狭窄,力量薄弱,市场运行机制未广泛形成,基本处于勉强维持运营的现状。
三是农村养老专业服务人才队伍匮乏。全省农村养老机构中服务的工作人员多数年龄在50岁以上,普遍存在人员偏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缺乏和责任感不强等问题。他们无法满足高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较高的服务需求,更难以满足老年人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医养结合能力较弱,数字化信息化服务水平很低。多数养老机构没有内设医疗机构,老人看病治疗十分困难。同时,我省农村养老机构还存在数字化管理手段不足、监管手段不精准等问题,在处理老人的服务需求时候,无法准确、高效地提供对应的服务。
六、做好新时代农村老龄工作的建议
一是坚持政府兜底与社会参与的发展形式。在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过程中,要以政府参与为主导作用,将相关经费纳入到各级财政预算并实现逐年增长,扩大福利性质的敬老院规模和数量,提升软硬件水平。在有条件的地区,以政府资金为激励和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二是大力培育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对专业型、技能型、创新型老年照护人才需求迫切。加大护理技能、沟通技巧、养生等专业系统化培训,并对大量的志愿者队伍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能力。
三是坚持智慧养老的发展模式。在未来的养老模式中,数字化、信息化的智慧养老是主流趋势。智慧养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新兴科技,搭建由大数据中心、服务中心、监管评估中心等构成的养老数字化平台系统,借助数字化手段构建养老运营和服务体系。
四是坚持医养结合的发展方向。农村的医疗诊治资源比城镇弱很多,但是养老场所却很充足。在未来发展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扬长避短,补齐农村养老的短板,始终坚持坚持医疗诊治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的发展方向,确保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五是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老年人相关社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养老服务中来。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