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的深入普及,玩游戏、刷视频、抢红包、网购等正成为触网老年人的生活日常。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20年12月,我国“银发网民”近2.6亿,另据《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的数据显示,全国或有超过10万老人日均在线超10小时。

生活需要、娱乐需要、交友需要、情感需要、精神需要等多种因素,导致老年人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和网络,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年人内心的孤独。多一些子女亲人的情感性陪伴,是帮助老年人消除网络依恋的良方。同时,在网络空间中,老年群体是弱势群体,极易遭人欺骗,损失钱财,需要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信息环境与隐私安全的互联网文化,保护老年人的个人信息,更好地为老年人拥抱数字生活护航。

近年来,面对数字化生活洪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作为一门必修课。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到来,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老年人的网络使用习惯,将老年群体更为广泛、深刻地引入网络世界中。

就在子女们纷纷指导父母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更方便地拥抱数字生活时,一些人发现,自己的父母似乎染上了网瘾。

银发族正成为我国增速最快的网瘾人群

最近,40岁的刘先生被父亲折腾得焦头烂额。他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吐槽道:“我爸今年66岁,自从新冠疫情开始以后,长时间居家的他迷上了网络游戏。”一开始,刘先生还跟父亲切磋闯关心得,但“玩游戏没过半年,就发展到早上一睁眼即坐在电脑前,吃饭也没点儿了,还经常会熬到半夜。”全家人劝说无果,长时间作息紊乱,导致刘老先生前不久因高血压被送进了医院。

刘先生的困扰并非孤例,而现象的背后,是一组日趋庞大的数据。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有近2.6亿是“银发网民”(50岁以上)。

另据人民网和腾讯联合发布的《图解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近一成中老年人每天上网6个小时以上,手机是中老年群体上网的主要工具,占比超过95.6%。而移动内容平台趣头条联合澎湃新闻发布的《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全国或有超过10万老人日均在线超10小时。来源:ICphoto

那么,老年人上网、使用手机达到什么程度,可视作网瘾呢?

上海乐天心理中心首席咨询师吴少里给出了参考标准:每天连续上网达到或超过6小时,且这种状态持续超过三个月,可被初步诊断为网络成瘾。

结合统计数据可见,银发族正成为当前我国增速最快的网瘾人群。熬夜玩游戏、做饭刷视频、蹲点抢红包、网购买不停等正成为触网老年人的生活日常。

老人网瘾的背后是孤独

老年人离不开智能手机和网络,背后的成因复杂多样。

《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指出,“老年人退出社会职场生活,闲暇时间增多,孤独感更为强烈,因而他们倾向于用娱乐、情感内容来充实生活。在他们关注的娱乐内容中,更偏爱家庭、子女等主题。”

安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认为,退休后的老年人有时间,普遍缺少子女们的陪伴,容易依赖智能手机这一替代品。来源:摄图网

北京高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源认为,网瘾老人的增多除了受人口结构老龄化影响外,智能手机等移动端上网更加便捷、操作简单易行,许多日常消费品购买和服务可以通过手机App获得,疫情的到来减少了老年人的外出机会等都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所谓网络成瘾,换个角度来看,是技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网络的时候,老年人通过电视或者广播消磨时间,没有电视广播之前,也会有下棋、钓鱼、打牌等其他娱乐方式来打发时间。”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认为,老年人沉迷网络现象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从“离不开”到“沉迷”“成瘾”,吴少里认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她分析道,一种原因是老年人本身出现了器质性精神障碍,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意志减弱,“基于这种情况而出现的网络沉迷,规劝是没有用的,老人的认知状态其实就像退行到了孩童,只能依靠硬性的行为管理和干预,来分散老年人的注意力。”

而另一种原因则出自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当老年人出现价值感、意义感、快乐感的缺失,就会导致心理层面产生孤独感和依赖感,从而易沉迷网络”,针对这种情况,吴少里建议家人子女应增加情感投入,“多一些情感性的陪伴,才能帮助老年人消除对网络的依恋。”

除了网络容易使人成瘾等负面因素,安光勇也看到了积极的一面,“移动技术的发展,让老年群体开始了解到子女们的生活空间,与子女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老年群体也获得了更多可以获取最新资讯的渠道,特别是对那些身体不便、不能经常出门社交的老年群体来说,是很好的工具”。

避免“成瘾”陷阱需加强老年人网络保护

当下,虽然很多老年人已能熟练网购、投入网络社交的大潮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智能化、数字化给老年人带来的数字鸿沟已被消除。由于对互联网的信息辨识能力不足,媒介素养普遍偏低,在网络空间中,中老年群体依旧是弱势群体,极易遭人欺骗,损失钱财。

北京法慈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牛彩红律师注意到,随着智能终端适老化改造的深入,互联网的门槛在老人面前变低了。但欣喜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让人担忧的问题,比如网络正成为老年人受骗上当的新场所。

“在短视频火热的当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仅有‘假靳东’,还有很多诸如‘假董卿’、假企业老伴等伪明星账号,以及一些没有经过考证的食疗方法、治病方法等,均容易让老人们沉迷其中。”在牛彩红看来,这些短视频的骗人手法虽然大同小异,要么利用简单拙劣的合成技术,将明星的头像剪切到一个背景板中,以此伪装成名人,要么利用名人演讲视频的画面重新配音,传播假的名言警句。“大多数人一眼就能看穿,可偏偏能让许多老年人信以为真。”牛彩红直指很多网站会“根据大数据猜测老人的喜好,源源不断进行针对性推送”。来源:ICphoto

在专家们看来,保护老年人的个人信息,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很有意义的社会公德、公平公正问题。“滥用老年人大数据进行成瘾性设计,实际上是侵害老人个人信息权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王源表示,针对老年人这一网络弱势群体,一方面要解决数字鸿沟问题,使老年人在信息化社会有同等的信息获知权利;另一方面要对老年人在上网过程中的个人信息加以保护,防止滥用、盗用,以防遭遇“成瘾”陷阱。

王源表示,已经生效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将于2022年3月1日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均对成瘾性设计进行了约束,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法律对防止儿童沉迷网络已有专门规定,但老年人尚没有得到专门性的网络保护。”王源说。

基于这一层面,牛彩红认为,在预防老年人沉迷网络的同时,全社会还应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触网观念,理性对待短视频等社交网络平台。

她建议,国家应加强对开发企业的管理,为更多老年人尤其乡村老人提供互联网接入机会,激发他们对新技术的需求;网络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信息环境与隐私安全的互联网文化,并推动老年人数字素养教育,支持老年人愉悦地利用数字化提升生存质量;各大互联网平台应为老年人提供有质量、有温度、有情怀的数字服务,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新媒体产品;社区要构建帮扶机制,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普法教育讲座、互联网知识培训等活动,在为老年人讲解各类新媒体使用相关知识的同时汇集相关诈骗类型,将真实案例及时分享给老人;子女们也要多给老人科普现代科技,多陪伴、多沟通。

“我们不能、也不可能以对待孩子那样的强制方式限制老年人。”安光勇特别建议,子女们在家庭中可以主动与父母分享游戏、购物、新闻等父母感兴趣的内容,以主动推荐、共享账号等方式,更好地为父母拥抱数字生活护航。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老年人“网瘾”:从何而来又该向何而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