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党的二十大也将召开。

在新的关键节点举行的全国两会,任务重大,意义非凡。《中国报道》新媒体平台特开设“两会圆桌”专栏,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业界专家,解读两会热点话题。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时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规模大且发展迅速。
在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指出,当前我国适老化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还存在新技术、新应用适配度不高,智慧康养、老年人情感陪伴等方面仍有待提升等问题。

适老化服务仍有待提升?

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老年人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社会保障、社会参与、权益保障等统筹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江浩然指出,当前我国适老服务保障体系仍不完善,适老服务模式不够丰富,多场景适老服务不够贴心,社会资本参与水平也参差不齐。
在江浩然看来,我国适老型产业发展进入“攻坚期”,但行政资源、信息化、人力资源以及场景应用等方面仍缺少明确的规制与标准,应用场景载体与老年人生活、使用习惯的匹配度仍有待加强,适老化保障、保险制度覆盖率还不够高。当前适老性服务往往是围绕社区、居家或者机构的养老产业进行发散性延展,但农村、特殊人群等适老性服务仍缺乏有效的引导与支持。与此同时,适老性服务的整体调研仍有缺失,老龄人口需求清单不清晰,社会资本进驻后更加关注短期利益,长期规划不强,服务及产品设计贴合度不高,与老龄人口习惯“脱节”。
“社会资本参与适老性服务积极性很高,但因缺乏明晰的标准及准入制度,适老性服务机构与终端的水平参差不齐,市场与服务模式仍不成熟。”江浩然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从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适老性服务机构的政策、运营以及监管体系缺少引领,各地间指导意见亦不同,社会资本进驻后易造成供需失衡。
“老年人‘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老年康复产品的智能化、实用性仍需要提升。”谈及国养老服务有待提升方面,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分析道,此外,老年陪护关爱有待提升。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空巢老人人数突破1亿人,他们的陪伴及情感需求不容忽视。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也需加强。健身馆及文化交流场所因年龄条件限制,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老年人的健身及社会活动,使得老年生活丰富度不够,缺少幸福感。

“现阶段,整个社会仍然存在针对银发族人群的产品无法切实满足用户需求、产品供给缺乏体系化、社会资源缺乏统筹协调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张云勇如是说。


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迫在眉睫

数字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但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尽快解决老年人应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展开形式多样的“智慧助老”行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张云勇建议,逐步完善电信业适老化改造。当前,工信部已经组织三家运营商为老年人提供了线下营业厅“银发族专席”,业务办理免排队,专人引导等服务;同时还实现了电话客服的“一键呼入”功能。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充分发挥通信运营商资源禀赋,加强电信业适老化改造。另外,积极倡导终端行业、互联网行业中众多厂商的协同支持,真正为银发族人群提供能感知、有温度、更便利的电信产品和服务。
银发族的养老需求除了医疗、健康、护理以外,还包括饮食、陪伴、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需要社会各方资源的参与,建议鼓励电信运营商作为智慧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联合产业链协同好各方资源,共同推动数字技术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能力优势与助老养老应用场景的融合创新,为用户提供‘食、医、健、护、乐’一站式的优质养老服务。”张云勇说。
张云勇同时建议加强政策指引,普及通信能力夯实数字化基座。建议将家里没有安装网络的特殊群体的基础通信能力普及,作为一项普惠型服务增加到国家养老政策中,通过适当的引导或财政补助,使他们也能够接入网络,能够使用网络和数字化带来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建议将出行服务纳入居家养老服务中,让老年人在社区就能获得充足的、个性化的出行服务。同时,要推行交通出行适老化服务,降低数字化出行使用门槛,推进在社区建设暖心车站等数字化出行适老设施,让数字化出行普惠老年人群体。
事实上,为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近两年来多家出行平台推出老年版、电话叫车等服务,例如滴滴出行上线了老人打车模式、滴滴老年版小程序和电话叫车热线,高德打车结合线上“助老打车”和线下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打造的助老打车暖心车站。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老龄化事业

△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建华北街社区老年人在党员志愿者的陪伴下读书。

除了破解“数字鸿沟”问题,在江浩然看来,还要加快建立适老服务制度、明确社会力量参与适老服务标准、不断拓展适老服务范畴、大力推广创新型适老服务模式等。

江浩然建议,将适老性服务及产品纳入服务业整体统筹,由国家卫健委加快出台细分领域的制度规范,加强政策引导,匹配资金支持,加大宣传推广,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老人受益的适老服务体系与制度,逐步培育适老产业走向社会化、多元化以及定制化。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资本以及个人参与适老服务建设,要明确适老服务机构及产品的标准化工作及监督管理体系,给予合规的社会资本以优先审批、税收减免、低成本资金等优惠扶持政策,引导优质资源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及社区资源的延展性,细化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清单,尤其要着重关注留守老人、高龄老人以及失能老人的根本性需求,加快义工队伍、老龄护理以及老龄营养等专业化队伍建设,努力扩大适老服务范围。”江浩然建议道,同时还需发挥社会资本的创造性,加大技术与基础设施投资。
在刘庆峰看来,面对已经到来的老龄社会,应充分利用智能等先进技术。针对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现状,他建议民政部牵头联合工信部,设立专项,开展社区机构等多场景的应用试点,支持相关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增强医疗卫生机构为老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他同时建议推动陪伴机器人专项课题研究,尤其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支撑,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实现陪伴关爱。
“我们还应以健康状况取代年龄约束,扩大老年文化服务和健身服务供给,营造优待、善待老年人的良性氛围。”刘庆峰说,希望民政部及文旅部给出指导意见,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中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需求权益。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图片来源:新华网

责编:徐豪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未来中国」加速推进老龄守护,跨越老年“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