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边有不少这样的“老漂族”:他们操着南腔北调,明明已经退休了,又像候鸟一样“漂”在陌生城市“身兼数职”。他们为支持子女的事业、帮助子女分担育儿压力,不得不在暮年远离故土,努力融入新的生活圈子。

现实中,“老漂族”虽然避免了与子女两地分居、成为空巢老人的窘境,但一个“漂”字也反映出了他们在他乡的生活状态。离开了家乡,脱离了老家熟悉的生活圈子,“老漂族”身上往往也交织着多样而矛盾的情绪。电影《陆上行船》中有这样一幕,老渔民的儿子远赴北京打拼数年后在京买了新房,他回到海岛,劝说父亲去北京与自己一同生活,在大城市的似锦繁华与海岛的荒凉萧索之间,父亲陷入了纠结。影片中有句台词叫“老人似老木,离家冇水土”,意思是老人就像老树一样,离开了家乡就会水土尽失。这当然是夸张的比喻,但透过这句话,也能看到“老漂族”在“漂”到另一个城市后面临的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等问题,甚至不少“老漂族”难以享受到和本地老年人同等的福利待遇。

中国家庭养老模式和隔代育幼模式的长期存在,注定“老漂族”将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长期的现象。要改善“老漂族”的处境,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降低他们的“漂泊感”。比如,城市要释放更多的善意,将外来“老漂族”同等纳入城市养老服务体系,让他们在异地就医、普惠性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到更多权益,增强他们对所在城市的身份认同;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适老化改造,积极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在社区基层多举办健康养生、书画文娱等活动,让“老漂族”能够在他乡快速地找到新伙伴、融入新生活。

“老漂族”似乎并不为城市创造直接的价值,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让年轻人能够腾出手来安心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讲,“老漂族”贡献了一份独特而又必不可少的价值。江苏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来苏创业、就业的年轻人为数众多,对江苏各地来说,做好养老工作,让“老漂族”老有所依,他乡变故乡,不仅是关心、关爱老年人的表现,更是吸引外来人口、增加城市竞争力的有力举措。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让“老漂族”异乡当“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