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One Pingan一个平安”!“中国人都有中国梦,平安人也有平安梦”平安创始人马明哲的年报心声颇令人动容……历史总被怎样一种力量推动?当前世界格局变幻莫测、俄乌冲突升级、疫情发酵,当人口、需求、市场环境剧变,传统模式无法持续之际——行业亦步入了前所未有的特殊时期。业内迷茫之时,一份新出炉的年报展示了一颗契合国家“稳增长”、有金融温度的平安之心;市场似乎亦从中读到了马明哲的勇气,或者说是平安再出发的笃定与底气:以综合金融+布局,用二次创业之力托举平安之稳。
得益于3.16金融委专题会议对市场之关切的安抚与信心提振,此前剧烈波动的A股、港股、中概股等当日大涨,包括中国平安;但见3月16日以来,平安连续三日收阳,18日暴涨5.34%,A股累计涨近12%、港股更累计涨超20%。也许3月18日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联席CEO姚波的一句“目前平安的股价处于历史低位,相信市场最终会认识到平安的价值”让市场重新审视其价值?
现在,当平安竭力托举其“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之升级战略,且为之匹配相应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时,市场是否乐见其成?想要破局中国式养老的平安人能否圆其平安梦?
平安之力:
稳健、有温度的年度答卷
平安财报,这首份2021年年报来得正是时候,恰值市场“信心战”打响的关键时刻。
时逢短周期低谷,中国保险业面临疫情发酵、代理人队伍等诸多挑战;2021年全行业人身险公司利润总额降幅近五成,财险公司除了几家头部公司,几乎全面亏损。而3月17日出炉的平安年报传递出公司对中国经济稳定性、保险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或许确有部分业绩指标不及预期,但它是一份稳健、有温度的年度答卷:
2021年,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479.61亿元,同比增长6.1%;营运ROE达18.9%;净利润1,218.0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6.18亿元,同比下降29.0%。
注重股东回报的平安还向股东派发全年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2.38元,同比增长8.2%。公司于2021年8月启动新一轮股票回购方案,截至2021年12月末已回购约7,777万股,共计39亿元。
在姚波看来,平安财报可用“稳健增长、持续回报、改革创新”三个词来概括。前者在于同比增长6.1%的营运利润;持续回报则体现在回报股东与社会;改革创新是指寿险继续深化改革转型,产品方面推出保险+健康管理,保险+高端养老还有保险+居家养老创新产品的服务,医疗健康生态圈战略升级,打造中国版的联合健康,探索HMO+家庭医生+O2O的模式等。
财务指标为何不是净利润呢?原来,营运利润在上市险企中颇受重视;不只中国平安,友邦保险和中国太保亦会披露该指标。其是以财务报表净利润为基准,剔除短期波动性较大的损益表项目、折现率变动以及管理层认为不属于日常营运收支的一次性重大项目及其他项目,业界认为这可能更符合保险公司费用前置、利润后置的特点,更能客观地反映保险公司的长期价值。
中国平安的2021营运利润结构是:寿险及健康险业务(970亿元,同比增速3%)占比逾六成;平安银行(363亿元,同比增速26%)占比近25%;财产险业务(161亿元)占比10.8%;科技业务(79.48亿元)占比5.3%;资管板块(83.78亿元)占比5.6%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与该营运利润挂钩的分红。2021年,中国平安的营运利润派息率由2020年的28.7%升至29.2%。而稳步提升分红是中国平安持续回报股东之举。
这样一来,平安的估值可能会被再定义?“全年集团对外分红415亿元,对应股息每股现金2.38元,同时回购39亿元价值的股票,两者占集团当下市值的4.4%。而集团A股股票的回购计划规模是50-100亿元,同时在手现金充沛,有望在今年继续保持较高的分红水平,使得集团当下的股价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国信证券认为。
“当前(中国平安)估值已反应悲观预期,建议关注。”信达证券表示,并预计队伍清虚成果将逐步显现,队伍规模下降趋势有望趋缓,负债端将迎来边际改善。投资端,房地产风险敞口的持续缩窄,房企信用风险拖累不断减弱和释放,资产端的减值已相对充分计提,未来宽信用预期为长端利率带来支撑。
不言而喻,此前中国平安股价之低迷主要囿于行业周期、宏观环境、疫情反复等内外因素掣肘,但得益于综合金融的协同效应,抗风险能力,科技及生态圈赋能金融主业成效的持续增强,如年报显示,尽管寿险增速放缓,但银行、科技等板块业绩向好;而这可能也是行业其它机构难以企及的红利;如此“基础设施”也赋予平安足够的底气与腾挪空间。
“截止2021年,平安其他母公司可动用的资金在年末维持在400亿以上,(财务状况)仍是一个非常健康的水平——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远超监管要求。”姚波表示。
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则用三个关键字“长期、战略、执行”回应寿险发展及代理人效率提升之惑;她说,平安做寿险的任何决定一定是长期经营;并坚信中国寿险市场前景巨大;此外是平安寿险改革——四个渠道加三个产品,最独特亦最具竞争力;因此,战略上平安独一无二。“从长期价值、从战略、从执行(上看),我们很快会逐步见到成效。”
毋庸讳言,“股价”、“寿险代理人”等疑惑是平安投资者一段时间来之关切,投资者短期内能否获得满意答复不得而知;但至少目前看,年报释放出积极信号。平安,那个行业领跑者,聚焦金融,回归基本面之后,仍试图跑在前面:比如“居家养老”模式,比如将率先构建高品质渠道,再比如未雨绸缪深度布局,全方位改革升级等……而这些恰是即使身处逆境,视“企业是树,文化是根”的平安也能给出营运利润增长答案之原因。
明斯基曾说,即便是最大程度的稳定,也包含了投资带来的不稳定。这种投资行为会带来收益,同时也极具风险。其观点可用“稳定即不稳定”来总结。乍看矛盾,实则包含深意:经济一片繁荣时,其实已埋下了危机的隐患。“稳定性会改变行为、政策制定和商业发展机遇,最终带来不稳定性”,这可能也是繁荣与危机的逻辑关系。基于此,市场主体时刻保持清醒状态,审时度势方为上策。而每次危机出现,都提供了难得的压力测试与复盘机会,而最终是价值观决了我们如何应付和自处。
“面临‘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升级的关键窗口期,我们有必要回首来路,回想当年为什么出发?以战略升级转型为契机,我们不断思考、持续检讨修订,于2021年全面重新梳理了平安的价值文化体系,以期重拾初心、重新出发,以此开启平安未来百年基业的新征程。”马明哲在年报致辞中说。
展望2022年,全球依然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的阴影下,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充满不确定性,马明哲坦言,各项挑战依然严峻,改革创新的任务十分艰巨。2022年是中国平安价值文化升级的关键年份,将进一步明晰公司的战略愿景: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新价值文化将支撑公司的战略升级,赋能经营管理,凝聚团队共识,强化核心竞争力,再造“One Pingan一个平安”!
致辞中,我们隐约看到企业家精神在熠熠发光。有人说,越是难关,越需要企业定精神。特殊时期,尤其需要坚守长期主义。
人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理论上,一个组织的生命可能是无限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是最主要的组织,它们是经济活动的长期参与者,它们将一次性博弈转变成无限次的重复博弈,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合作。企业存在的价值之一正是创造了一个“长期参与者”;而这可能也是平安想要缔造未来百年基业的原动力。如果说,中国崛起的背后必然有一批杰出的民族企业作为支撑,平安有志于成为其中之一;那么,当下中国经济稳增长的背后也需要一个个企业组织的稳健增长来支撑。
而“平安能走多远,取决于平安文化基因的传承多久远。”马明哲要求,2022年以新价值文化的深入推广及践行为指引,贯彻落实“聚焦金融、改革创新、增收节支、合规经营”的十六字经营方针。
聚焦金融乃“十六字”之首,其潜台词是“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解决客户‘烦心、烦事、费钱’的问题”,这也是回归金融本源,再出发的中国平安别无之选择。不管怎样,企业要活下去,利润才是企业家承担责任的结果。
平安之稳:
综合金融+的各种可能性
如果出门办事,你会想着找谁呢?不管是金融服务,还是解决医疗问题,或买车买房……
“一个人出去就干九件事,买房买保险找平安,信用卡找平安,医疗养老找平安;把这些服务功能都套上去,个人生活综合金融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说,企业端来讲,其需求也越来越复杂;所以要利用综合金融的优势,用投行+商行+投资的方式,给企业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逻辑上,按照谢永林的说法,个人综合金融方面,平安在合规获得客户授权的前提下,推动个人客户需求工程,旨在做得更精准,然后根据需求工程分析,提供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正是基于此,平安的综合金融融资规模每年呈现近20%的增长。像银行渠道,推荐或者代销企业端的保险,增速在20%以上。平安战略“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中,综合金融目前起着十分核心的作用。
正可谓,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解决客户“烦心、烦事、费钱”的问题。截至2021年12月末,平安集团个人客户数超2.27亿;这其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可能昭示医疗健康生态圈与金融主业的协同效果已逐步显现。市场评价,独树一帜的综合金融经营模式、“保险+健康+医疗”等差异化服务,这些构成中国平安的低成本引流工具。在严重同质化竞争的保险行业,中国平安求得“最优解”。
财报显示,2021年,集团个人业务营运利润同比增长5.7%至1,299.96亿元,占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的87.9%。截至2021年12月末,集团个人客户数较年初增长4.1%;全年新增客户3,240万,其中35.8%来自集团互联网用户。
据悉,随着综合金融战略的深化,客户交叉渗透程度不断提高。2021年平安集团核心金融公司之间客户迁徙近3,301万人次,截至2021年12月末,个人客户中有8,926万人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的合同,在整体个人客户中占比39.3%;集团客均合同数2.81个,较年初增长1.8%。
平安方面称,聚焦战略客户、中小微客户和金融机构客户的分层经营,围绕一个客户、N个产品的"1+N"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团体业务稳步增长。对公渠道综合金融保费规模同比增长19.9%,综合金融融资规模同比增长26.9%。
“我们对综合金融模式充满信心。”姚波说,在营运利润6.1%的增长当中,去年寿险业务受到了一定的疫情影响,客户需求的影响,寿险营运利润的增速比较放缓,增长3.6%。但其他条线包括银行条线、资管条线、科技业务这些利润的增速都比较强劲,这也体现了综合金融的模式优势。东方不亮西方亮,可以更好地化解单一行业周期的风险。
“我们明确了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生态的战略方向,综合金融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另外,医疗健康也是中国未来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姚波坚信。
诚如,平安响应“十四五”发展规划顺势而为,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服务 “数字中国”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出发,推动“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升级,构建“综合金融+HMO管理式医疗”服务体系,积极布局“金融+养老”、“金融+健康”等产业生态,提供专业“金融顾问、家庭医生、养老管家”服务。
不可否认,2021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企业经营遭遇诸多挑战,但平安得益于其综合金融深度布局,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竞争力。如平安深入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运用科技助力金融业务提质增效,提升风控水平,并将创新科技深度应用于“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智慧城市”生态圈,运用金融科技和医疗生态力量,打造有温度的产品与服务,实现“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
细究之,不难发现平安之稳缘于其综合金融+产业生态的布局,以及数字化转型提速;如马明哲年报致辞所言,秉持“专业创造价值”、“专业,让生活更简单”的文化理念,全力以赴推动“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升级,积极布局“金融+养老”、“金融+健康”等产业生态。
尽管当前宏观环境严峻复杂,但平安坚信中国保险市场前景广阔;这就像虽然中国经济承压,但基本面无恙,颇具韧性;实现5.5%的GDP增速,挑战与机遇并存。奥纬咨询最新的中国人身险行业报告指出,当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000-10000美元后,人身险保费规模将以高达13%的年增长率在203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人身险市场。2040年前后,我国的人身险渗透率有望达到11%-13%的稳定水平,并预计在2050年实现45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持续做了15年综合金融的中国平安表示,其仍有大量的空间,比如综合金融+系列;足见产业生态圈构建之不易。现在,平安想要撬动的9073中国式养老更为不易。所谓9073模式,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破局投入大见效慢的中国式养老,不只要求具备诸多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更需要勇气、耐力。
平安之心:
中国式养老“试验”
不得不说,平安这样的中国式养老“试验”别具用心——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平安管家)。
凭什么呢?在“9073”养老格局下,该服务体系于2022年3月1日重磅上市;其依托平安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优势,整合社会优质养老资源,针对老年人居家养老九大痛点,以1个专属管家、10大服务场景和1套监督体系,为长者打造“老人舒心,子女安心,管家专心”的一站式养老服务。
据悉,平安人寿持续升级“产品+服务”战略,已形成以"高端康养、居家养老、健康管理"为经线、以"御享、盛世、智盈、如意"四大产品系列为纬线的产品体系,为客户带来保险保障的同时,守护客户健康和养老,以专业塑造“省心、省时又省钱”的生活体验。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有三个监督系统,即环境、体制、服务,这套监督系统确保居家长者安心、子女放心;管家专心是指只要买了公司的居家养老,平安就会为客户配一个专属管家,专属医生7X24小时提供服务。去年在深圳、南京试点,第一批客户对此非常感动。”陈心颖在业绩发布会上说。
一位年过七旬,曾做过胃切除手术,不慎在家跌倒过的陈女士,对运动既期待又恐惧。经全面评估检查陈女士身体,平安管家居家养老服务为其定制了“辅助器具+30天康复”的方案,并对其进行膳食指导,给出运动建议和上门康复等。事后,陈女士感动平安帮她实现了运动的愿望,重新融入家庭。她说,平安专业的服务和其人性化关怀一样温暖。
“本月在20个城市试点,逐步还会在更多的城市试点;它极具核心竞争力。但要做好这件事情却非常艰难,因为需要整合外部几千家供应商,有650项不同的服务;这要仰赖平安好医生的线上医生;另外是强大的科技力量——我们需要利用科技的力量去整合服务供应商和所有的服务标准。”陈心颖称。
有人说,中国平安进入到这个占据9成老年人以上的领域,以“保险+居家养老”模式进行试点和探索,无疑是开国内保险行业之先河。因为,全行业只有少量科技型企业在做上门服务和硬件监测等探索。居家养老方面,其他险企可能尚未主动布局。数据统计,目前有十家保险机构,累计投资47个养老社区项目,但床位数仅8.4万个左右,用户参与的保费门槛大多在100万至300万元之间。
由此,专家分析养老社区模式的问题在于,这些项目主要位于二三线城市或一线城市的市郊地带,周边配套少,优质医疗资源匮乏,也许较难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床位有限,相较全国2.64亿60岁以上的老人而言杯水车薪,市场仍然供需不匹配。全国政协委员田惠光总结,当下居家养老的问题在于“两高两低”,即老年人多和需求层次多,但大部分老年人消费欲望和能力低。
怎么办?探索出一条满足数亿老人需求的中国式居家养老之路,不啻为国内各方力量的共同诉求点。而得益于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平安率先交出了一份“三心”(老人舒心,子女安心,管家专心)居家养老服务答卷。
这背后亦是凭借平安集团医疗科技实力之支持。平安正在打造集平安健康、平安智慧医疗、平安北大国际医院等于一体的医疗生态圈,拥有全球最大的五大医疗数据库。
而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此次平安年报新增了“医疗健康打造为价值增长新引擎”章节,完整披露了从战略到进程,中国平安将医疗健康打造为其价值增长新引擎的思路和实践。
首先,平安汲取多年深耕保险和医疗行业运营管理经验,凭借经验、资源、专业及平台四大独有优势,深化战略升级,创新探索以“HMO+家庭医生+O2O”为核心的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业内将这一模式称为“中国版HMO”。
在陈心颖看来,“整合支付方与整合供应方”是实现中国版HMO的两个关键因素。
细观平安的HMO,即打造“保险+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将医疗服务与保险有机结合,为个人及团体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打通供给、需求与支付闭环。家庭医生,即为每位客户配备一位专属家庭医生,作为客户的“医生+导航员+客户经理”,提供咨询、诊断、诊疗、服务的全医疗健康管理链路。O2O服务则是,为客户提供线上和线下“省心、省时又省钱”的服务,覆盖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养老管理等四大场景。
该模式的潜台词是,平安医疗健康生态战略与金融主业紧密结合,发挥显著的主业协同价值。那么,接下来的医疗健康生态“价值增长新引擎”之进程又如何呢?
数据来说话,HMO方面,截至2021年12月末,集团医疗健康相关付费个人客户近1亿、付费企业客户约4万家;2021年全年健康险保费收入超1,400亿元。
再看家庭医生,平安依托近2,000人的自建全职医生团队及自主研发的AI辅助诊疗系统所带来的医疗服务能力,打通线上和线下,以健康档案平台为主要抓手,打造从入口到支付的全流程管理链路,为团体客户、个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医疗健康服务。
O2O服务,覆盖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养老管理等四大场景。截至2021年12月末,在国内,平安自有医生团队与外部签约医生的人数超4万人,合作医院数超1万家,覆盖99%的三甲医院等。在海外,平安已经覆盖全球16个国家,超1,000家海外医疗机构。
商业评论员在对中国养老产业过去的失败案例进行总结时发现,其失败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养老产业是一个需要重资产运营的赛道,不仅投入大,见效慢,同时也涉及多项能力,业务流程复杂。如果企业只是具有较为单一的能力,很难提供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在商业化上也很难跑通。
但平安可能不一样,其综合金融+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打开了想象空间,空间有多大取决于她“二次创业”、“再出发”的能量与勇气。体量大了,逆境中如何行稳致远,就看其基本面的韧性、综合应变及生存能力是否足够强大,足以抗衡内外环境的失衡,以及如何应对各种变数之挑战。
平安,亦寓意“稳”。稳中求进,发展势头方得平稳,于民,安居乐业;于国,民生安顿。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当下,如何养老乃民生之安的长期要务;欲缔造百年基业的平安无疑是位长期主义者。
得益于3.16金融委专题会议对市场之关切的安抚与信心提振,此前剧烈波动的A股、港股、中概股等当日大涨,包括中国平安;但见3月16日以来,平安连续三日收阳,18日暴涨5.34%,A股累计涨近12%、港股更累计涨超20%。也许3月18日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联席CEO姚波的一句“目前平安的股价处于历史低位,相信市场最终会认识到平安的价值”让市场重新审视其价值?
现在,当平安竭力托举其“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之升级战略,且为之匹配相应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时,市场是否乐见其成?想要破局中国式养老的平安人能否圆其平安梦?
平安之力:
稳健、有温度的年度答卷
平安财报,这首份2021年年报来得正是时候,恰值市场“信心战”打响的关键时刻。
时逢短周期低谷,中国保险业面临疫情发酵、代理人队伍等诸多挑战;2021年全行业人身险公司利润总额降幅近五成,财险公司除了几家头部公司,几乎全面亏损。而3月17日出炉的平安年报传递出公司对中国经济稳定性、保险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或许确有部分业绩指标不及预期,但它是一份稳健、有温度的年度答卷:
2021年,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1,479.61亿元,同比增长6.1%;营运ROE达18.9%;净利润1,218.0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6.18亿元,同比下降29.0%。
注重股东回报的平安还向股东派发全年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2.38元,同比增长8.2%。公司于2021年8月启动新一轮股票回购方案,截至2021年12月末已回购约7,777万股,共计39亿元。
在姚波看来,平安财报可用“稳健增长、持续回报、改革创新”三个词来概括。前者在于同比增长6.1%的营运利润;持续回报则体现在回报股东与社会;改革创新是指寿险继续深化改革转型,产品方面推出保险+健康管理,保险+高端养老还有保险+居家养老创新产品的服务,医疗健康生态圈战略升级,打造中国版的联合健康,探索HMO+家庭医生+O2O的模式等。
财务指标为何不是净利润呢?原来,营运利润在上市险企中颇受重视;不只中国平安,友邦保险和中国太保亦会披露该指标。其是以财务报表净利润为基准,剔除短期波动性较大的损益表项目、折现率变动以及管理层认为不属于日常营运收支的一次性重大项目及其他项目,业界认为这可能更符合保险公司费用前置、利润后置的特点,更能客观地反映保险公司的长期价值。
中国平安的2021营运利润结构是:寿险及健康险业务(970亿元,同比增速3%)占比逾六成;平安银行(363亿元,同比增速26%)占比近25%;财产险业务(161亿元)占比10.8%;科技业务(79.48亿元)占比5.3%;资管板块(83.78亿元)占比5.6%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与该营运利润挂钩的分红。2021年,中国平安的营运利润派息率由2020年的28.7%升至29.2%。而稳步提升分红是中国平安持续回报股东之举。
这样一来,平安的估值可能会被再定义?“全年集团对外分红415亿元,对应股息每股现金2.38元,同时回购39亿元价值的股票,两者占集团当下市值的4.4%。而集团A股股票的回购计划规模是50-100亿元,同时在手现金充沛,有望在今年继续保持较高的分红水平,使得集团当下的股价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国信证券认为。
“当前(中国平安)估值已反应悲观预期,建议关注。”信达证券表示,并预计队伍清虚成果将逐步显现,队伍规模下降趋势有望趋缓,负债端将迎来边际改善。投资端,房地产风险敞口的持续缩窄,房企信用风险拖累不断减弱和释放,资产端的减值已相对充分计提,未来宽信用预期为长端利率带来支撑。
不言而喻,此前中国平安股价之低迷主要囿于行业周期、宏观环境、疫情反复等内外因素掣肘,但得益于综合金融的协同效应,抗风险能力,科技及生态圈赋能金融主业成效的持续增强,如年报显示,尽管寿险增速放缓,但银行、科技等板块业绩向好;而这可能也是行业其它机构难以企及的红利;如此“基础设施”也赋予平安足够的底气与腾挪空间。
“截止2021年,平安其他母公司可动用的资金在年末维持在400亿以上,(财务状况)仍是一个非常健康的水平——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远超监管要求。”姚波表示。
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则用三个关键字“长期、战略、执行”回应寿险发展及代理人效率提升之惑;她说,平安做寿险的任何决定一定是长期经营;并坚信中国寿险市场前景巨大;此外是平安寿险改革——四个渠道加三个产品,最独特亦最具竞争力;因此,战略上平安独一无二。“从长期价值、从战略、从执行(上看),我们很快会逐步见到成效。”
毋庸讳言,“股价”、“寿险代理人”等疑惑是平安投资者一段时间来之关切,投资者短期内能否获得满意答复不得而知;但至少目前看,年报释放出积极信号。平安,那个行业领跑者,聚焦金融,回归基本面之后,仍试图跑在前面:比如“居家养老”模式,比如将率先构建高品质渠道,再比如未雨绸缪深度布局,全方位改革升级等……而这些恰是即使身处逆境,视“企业是树,文化是根”的平安也能给出营运利润增长答案之原因。
明斯基曾说,即便是最大程度的稳定,也包含了投资带来的不稳定。这种投资行为会带来收益,同时也极具风险。其观点可用“稳定即不稳定”来总结。乍看矛盾,实则包含深意:经济一片繁荣时,其实已埋下了危机的隐患。“稳定性会改变行为、政策制定和商业发展机遇,最终带来不稳定性”,这可能也是繁荣与危机的逻辑关系。基于此,市场主体时刻保持清醒状态,审时度势方为上策。而每次危机出现,都提供了难得的压力测试与复盘机会,而最终是价值观决了我们如何应付和自处。
“面临‘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升级的关键窗口期,我们有必要回首来路,回想当年为什么出发?以战略升级转型为契机,我们不断思考、持续检讨修订,于2021年全面重新梳理了平安的价值文化体系,以期重拾初心、重新出发,以此开启平安未来百年基业的新征程。”马明哲在年报致辞中说。
展望2022年,全球依然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的阴影下,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充满不确定性,马明哲坦言,各项挑战依然严峻,改革创新的任务十分艰巨。2022年是中国平安价值文化升级的关键年份,将进一步明晰公司的战略愿景: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商。新价值文化将支撑公司的战略升级,赋能经营管理,凝聚团队共识,强化核心竞争力,再造“One Pingan一个平安”!
致辞中,我们隐约看到企业家精神在熠熠发光。有人说,越是难关,越需要企业定精神。特殊时期,尤其需要坚守长期主义。
人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理论上,一个组织的生命可能是无限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是最主要的组织,它们是经济活动的长期参与者,它们将一次性博弈转变成无限次的重复博弈,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合作。企业存在的价值之一正是创造了一个“长期参与者”;而这可能也是平安想要缔造未来百年基业的原动力。如果说,中国崛起的背后必然有一批杰出的民族企业作为支撑,平安有志于成为其中之一;那么,当下中国经济稳增长的背后也需要一个个企业组织的稳健增长来支撑。
而“平安能走多远,取决于平安文化基因的传承多久远。”马明哲要求,2022年以新价值文化的深入推广及践行为指引,贯彻落实“聚焦金融、改革创新、增收节支、合规经营”的十六字经营方针。
聚焦金融乃“十六字”之首,其潜台词是“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解决客户‘烦心、烦事、费钱’的问题”,这也是回归金融本源,再出发的中国平安别无之选择。不管怎样,企业要活下去,利润才是企业家承担责任的结果。
平安之稳:
综合金融+的各种可能性
如果出门办事,你会想着找谁呢?不管是金融服务,还是解决医疗问题,或买车买房……
“一个人出去就干九件事,买房买保险找平安,信用卡找平安,医疗养老找平安;把这些服务功能都套上去,个人生活综合金融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说,企业端来讲,其需求也越来越复杂;所以要利用综合金融的优势,用投行+商行+投资的方式,给企业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逻辑上,按照谢永林的说法,个人综合金融方面,平安在合规获得客户授权的前提下,推动个人客户需求工程,旨在做得更精准,然后根据需求工程分析,提供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正是基于此,平安的综合金融融资规模每年呈现近20%的增长。像银行渠道,推荐或者代销企业端的保险,增速在20%以上。平安战略“综合金融+医疗健康”中,综合金融目前起着十分核心的作用。
正可谓,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解决客户“烦心、烦事、费钱”的问题。截至2021年12月末,平安集团个人客户数超2.27亿;这其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可能昭示医疗健康生态圈与金融主业的协同效果已逐步显现。市场评价,独树一帜的综合金融经营模式、“保险+健康+医疗”等差异化服务,这些构成中国平安的低成本引流工具。在严重同质化竞争的保险行业,中国平安求得“最优解”。
财报显示,2021年,集团个人业务营运利润同比增长5.7%至1,299.96亿元,占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的87.9%。截至2021年12月末,集团个人客户数较年初增长4.1%;全年新增客户3,240万,其中35.8%来自集团互联网用户。
据悉,随着综合金融战略的深化,客户交叉渗透程度不断提高。2021年平安集团核心金融公司之间客户迁徙近3,301万人次,截至2021年12月末,个人客户中有8,926万人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的合同,在整体个人客户中占比39.3%;集团客均合同数2.81个,较年初增长1.8%。
平安方面称,聚焦战略客户、中小微客户和金融机构客户的分层经营,围绕一个客户、N个产品的"1+N"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团体业务稳步增长。对公渠道综合金融保费规模同比增长19.9%,综合金融融资规模同比增长26.9%。
“我们对综合金融模式充满信心。”姚波说,在营运利润6.1%的增长当中,去年寿险业务受到了一定的疫情影响,客户需求的影响,寿险营运利润的增速比较放缓,增长3.6%。但其他条线包括银行条线、资管条线、科技业务这些利润的增速都比较强劲,这也体现了综合金融的模式优势。东方不亮西方亮,可以更好地化解单一行业周期的风险。
“我们明确了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生态的战略方向,综合金融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另外,医疗健康也是中国未来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姚波坚信。
诚如,平安响应“十四五”发展规划顺势而为,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服务 “数字中国”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出发,推动“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升级,构建“综合金融+HMO管理式医疗”服务体系,积极布局“金融+养老”、“金融+健康”等产业生态,提供专业“金融顾问、家庭医生、养老管家”服务。
不可否认,2021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企业经营遭遇诸多挑战,但平安得益于其综合金融深度布局,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竞争力。如平安深入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运用科技助力金融业务提质增效,提升风控水平,并将创新科技深度应用于“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智慧城市”生态圈,运用金融科技和医疗生态力量,打造有温度的产品与服务,实现“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
细究之,不难发现平安之稳缘于其综合金融+产业生态的布局,以及数字化转型提速;如马明哲年报致辞所言,秉持“专业创造价值”、“专业,让生活更简单”的文化理念,全力以赴推动“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升级,积极布局“金融+养老”、“金融+健康”等产业生态。
尽管当前宏观环境严峻复杂,但平安坚信中国保险市场前景广阔;这就像虽然中国经济承压,但基本面无恙,颇具韧性;实现5.5%的GDP增速,挑战与机遇并存。奥纬咨询最新的中国人身险行业报告指出,当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000-10000美元后,人身险保费规模将以高达13%的年增长率在203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人身险市场。2040年前后,我国的人身险渗透率有望达到11%-13%的稳定水平,并预计在2050年实现45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持续做了15年综合金融的中国平安表示,其仍有大量的空间,比如综合金融+系列;足见产业生态圈构建之不易。现在,平安想要撬动的9073中国式养老更为不易。所谓9073模式,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破局投入大见效慢的中国式养老,不只要求具备诸多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更需要勇气、耐力。
平安之心:
中国式养老“试验”
不得不说,平安这样的中国式养老“试验”别具用心——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平安管家)。
凭什么呢?在“9073”养老格局下,该服务体系于2022年3月1日重磅上市;其依托平安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优势,整合社会优质养老资源,针对老年人居家养老九大痛点,以1个专属管家、10大服务场景和1套监督体系,为长者打造“老人舒心,子女安心,管家专心”的一站式养老服务。
据悉,平安人寿持续升级“产品+服务”战略,已形成以"高端康养、居家养老、健康管理"为经线、以"御享、盛世、智盈、如意"四大产品系列为纬线的产品体系,为客户带来保险保障的同时,守护客户健康和养老,以专业塑造“省心、省时又省钱”的生活体验。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有三个监督系统,即环境、体制、服务,这套监督系统确保居家长者安心、子女放心;管家专心是指只要买了公司的居家养老,平安就会为客户配一个专属管家,专属医生7X24小时提供服务。去年在深圳、南京试点,第一批客户对此非常感动。”陈心颖在业绩发布会上说。
一位年过七旬,曾做过胃切除手术,不慎在家跌倒过的陈女士,对运动既期待又恐惧。经全面评估检查陈女士身体,平安管家居家养老服务为其定制了“辅助器具+30天康复”的方案,并对其进行膳食指导,给出运动建议和上门康复等。事后,陈女士感动平安帮她实现了运动的愿望,重新融入家庭。她说,平安专业的服务和其人性化关怀一样温暖。
“本月在20个城市试点,逐步还会在更多的城市试点;它极具核心竞争力。但要做好这件事情却非常艰难,因为需要整合外部几千家供应商,有650项不同的服务;这要仰赖平安好医生的线上医生;另外是强大的科技力量——我们需要利用科技的力量去整合服务供应商和所有的服务标准。”陈心颖称。
有人说,中国平安进入到这个占据9成老年人以上的领域,以“保险+居家养老”模式进行试点和探索,无疑是开国内保险行业之先河。因为,全行业只有少量科技型企业在做上门服务和硬件监测等探索。居家养老方面,其他险企可能尚未主动布局。数据统计,目前有十家保险机构,累计投资47个养老社区项目,但床位数仅8.4万个左右,用户参与的保费门槛大多在100万至300万元之间。
由此,专家分析养老社区模式的问题在于,这些项目主要位于二三线城市或一线城市的市郊地带,周边配套少,优质医疗资源匮乏,也许较难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床位有限,相较全国2.64亿60岁以上的老人而言杯水车薪,市场仍然供需不匹配。全国政协委员田惠光总结,当下居家养老的问题在于“两高两低”,即老年人多和需求层次多,但大部分老年人消费欲望和能力低。
怎么办?探索出一条满足数亿老人需求的中国式居家养老之路,不啻为国内各方力量的共同诉求点。而得益于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平安率先交出了一份“三心”(老人舒心,子女安心,管家专心)居家养老服务答卷。
这背后亦是凭借平安集团医疗科技实力之支持。平安正在打造集平安健康、平安智慧医疗、平安北大国际医院等于一体的医疗生态圈,拥有全球最大的五大医疗数据库。
而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此次平安年报新增了“医疗健康打造为价值增长新引擎”章节,完整披露了从战略到进程,中国平安将医疗健康打造为其价值增长新引擎的思路和实践。
首先,平安汲取多年深耕保险和医疗行业运营管理经验,凭借经验、资源、专业及平台四大独有优势,深化战略升级,创新探索以“HMO+家庭医生+O2O”为核心的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业内将这一模式称为“中国版HMO”。
在陈心颖看来,“整合支付方与整合供应方”是实现中国版HMO的两个关键因素。
细观平安的HMO,即打造“保险+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将医疗服务与保险有机结合,为个人及团体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打通供给、需求与支付闭环。家庭医生,即为每位客户配备一位专属家庭医生,作为客户的“医生+导航员+客户经理”,提供咨询、诊断、诊疗、服务的全医疗健康管理链路。O2O服务则是,为客户提供线上和线下“省心、省时又省钱”的服务,覆盖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养老管理等四大场景。
该模式的潜台词是,平安医疗健康生态战略与金融主业紧密结合,发挥显著的主业协同价值。那么,接下来的医疗健康生态“价值增长新引擎”之进程又如何呢?
数据来说话,HMO方面,截至2021年12月末,集团医疗健康相关付费个人客户近1亿、付费企业客户约4万家;2021年全年健康险保费收入超1,400亿元。
再看家庭医生,平安依托近2,000人的自建全职医生团队及自主研发的AI辅助诊疗系统所带来的医疗服务能力,打通线上和线下,以健康档案平台为主要抓手,打造从入口到支付的全流程管理链路,为团体客户、个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医疗健康服务。
O2O服务,覆盖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养老管理等四大场景。截至2021年12月末,在国内,平安自有医生团队与外部签约医生的人数超4万人,合作医院数超1万家,覆盖99%的三甲医院等。在海外,平安已经覆盖全球16个国家,超1,000家海外医疗机构。
商业评论员在对中国养老产业过去的失败案例进行总结时发现,其失败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养老产业是一个需要重资产运营的赛道,不仅投入大,见效慢,同时也涉及多项能力,业务流程复杂。如果企业只是具有较为单一的能力,很难提供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在商业化上也很难跑通。
但平安可能不一样,其综合金融+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打开了想象空间,空间有多大取决于她“二次创业”、“再出发”的能量与勇气。体量大了,逆境中如何行稳致远,就看其基本面的韧性、综合应变及生存能力是否足够强大,足以抗衡内外环境的失衡,以及如何应对各种变数之挑战。
平安,亦寓意“稳”。稳中求进,发展势头方得平稳,于民,安居乐业;于国,民生安顿。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当下,如何养老乃民生之安的长期要务;欲缔造百年基业的平安无疑是位长期主义者。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平安之稳:破局中国式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