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养老理财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养老金融市场概况

1. 养老财富储备方式以银行存款为主

从养老财富储备方式来看,根据《2021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将银行存款作为养老储蓄的人数居多,达到50.81%,其次是商业养老保险(27.98%)、银行理财(26.27%)、房产(21.69%)。此外,一部分人通过购买基金、股票、信托、国债等产品进行养老财富储备,也有一些人参加了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但仍有15.92%的人群尚未进行任何养老财富储备。

养老财富储备方式

相比基金、保险,我国银行养老理财市场起步较晚。目前市场上养老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有限,且广大投资者的金融专业知识比较匮乏,在参与养老金融市场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安全性,因此银行存款仍是大家进行养老财富储备的主流方式。

2. 养老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未体现“养老”属性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以及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不少金融机构逐渐意识到养老金融的重要性,率先设计并发行了一系列以“养老”为主题的理财产品。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的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来看,多以较低风险为主,投资期限一般为3年和5年,主要投向高流动性固定收益类金融资产,收益率普遍在4%-6%之间。

5家银行理睬子公司发行的5只养老理财产品

由此看出,目前银行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性质差异不大,除了冠以“养老”之名外,其投资门槛、投资期限、资产投向以及收益率、申赎规则等方面与市场上大多数理财产品并无本质区别,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另外,从产品实际运作来看,这些养老理财产品并未体现养老特征和目标,也未明确界定以中老年客群为特定销售对象,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养老”的属性。

尽管我国养老理财产品市场起步较早,但却发展滞后,尚未形成成熟的养老理财产品细分市场体系。一方面,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养老概念不突出,导致养老理财产品在市场上无法异军突起,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机构未能充分运用庞大的中老年客户群体优势,未能实现养老金融服务需求。

3. 养老金融针对性服务不足,阻碍供给有效性

养老服务金融是金融机构围绕全体国民整个生命周期的养老需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有关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金融活动。通过各生命周期的资产配置,来实现多元化渠道的养老资产储备。

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未创建相对健全的养老服务金融组织架构,只是将其视为一种服务类型,未设立相对独立的业务板块。另外,从业务运作来看,由于我国大部分投资者金融素养有限,而各金融机构设计的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在推广过程中缺少更科学和专业的顾问服务,导致投资者对产品理解有限,从而阻碍了养老服务金融产品供给的有效性。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中国养老理财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