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选手在参加养老护理技能比赛。 新华社 发 ■本报记者 顾杰
最近,上海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落幕,一等奖获得者是“80后”,二等奖和三等奖获得者均为“95后”,他们将有望代表上海参加不久后举办的全国竞赛。这改变了人们对养老护理员的既定印象,也被业内人士视为“一个非常好的信号”——说明年轻人正在转变观念,开始进入养老护理行业。
“年轻人冒出来能起到引领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80后’‘90后’在养老护理员队伍中仍是少数,这一现状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关注养老问题多年的市政协委员吴冈直言,由于薪酬低、工作强度大等原因,目前这批中年养老护理员退休后,未来恐将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况。为此,他提交提案,建议每年按规定比例增加护理员工资,并通过定期进行技能培训等,为护理员队伍发展保驾护航。
他们退休后怎么办
“某种程度上,我们是老人和外界的唯一联系,也是陪伴他们走过人生最后一程的人。”一名养老护理员的这句话,道出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但与不断增长的养老护理需求相比,上海护理员队伍的供给仍有不少短板。截至2020年,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33.49万人,占总人口的36.1%。据预测,到2022年,上海养老护理员需求约为8万—9万人,缺口达1.5万—2.5万人。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说,目前上海的养老机构中,职业养老护理员人数在7.5万人左右,根据“十四五”规划,缺口将达5万人以上。
从护理员队伍的年龄结构看,现状也不容乐观。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养老护理员队伍平均年龄偏高,已达50.9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4.4%,学历水平偏低。“这支队伍再过几年就退休了,如果没有新的力量补充进来会很麻烦。”徐启华说。
“他们退休后怎么办?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吴冈调研了上海多家养老机构,发现不少护理员都在55岁至60岁之间,部分超过60岁的护理员自己已是老人。“如果等三四年后变成大问题再来讨论对策就来不及了。”吴冈调研后发现,由于护理员工资偏低,岗位工作性质和内容又决定了其工作劳动强度高、工作内容免不了脏乱,目前年龄偏大的大部分在岗护理员工都来自农村地区。现实情况是,目前农村里适龄劳动力已不太愿意从事这一工作。“护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护理技能和知识,进一步导致护理人员流失和招工难。”
繁重的工作也直接影响了岗位稳定性。有调查显示,上海养老护理员平均每周工作56小时,劳动强度偏高,与此同时,在同一单位的稳定就业时间平均为12.6个月,职业流动性偏高。
在收入方面,今年7月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公布的一项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度上海养老护理员税后工资收入中位数为每月4846元,平均数为每月4985元。该监测覆盖上海不同机构类型、运营模式、地区属性的养老服务机构,涉及养老护理员超3万人次。
对护理提出更高要求
“别小瞧养老护理,这也是一份专业性挺强的工作。”吴冈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养老理念的不断进步,机构、家属对养老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老年康复、老年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有所掌握。
一名普通护理员的日常工作,除了“清洁口腔”“修剪指甲”“洗头洗澡”“协助进食”等常规操作外,还包括“分析老人无法入睡的原因并解决”“协助老人正确使用轮椅、拐杖等助行器”以及“预防老人走失、摔伤、烫伤”等专业操作。
50岁的徐大姐是一名在闵行区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护理员,三年前她辞去育儿工作,进入养老护理行业,按照规定,上岗前,她需要参加培训并考取养老护理员证书。两个月内,她一边工作,一边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参加培训,这才发现“考这个证很有难度”。
原来,从为卧床老人擦浴、换床单,到把失能老人从床上转移到轮椅上,从给老人喂药喂食防呛噎,到空调和洗浴水温的精确控制,每个项目和动作都需要掌握很多技巧,在考核时都有一定的标准。
智能化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名上海养老服务企业负责人说,当前有养老机构引入智能床垫等智慧养老产品,需要护理员掌握相关操作。以生命体征测量为例,如果护理员不懂得心率、心跳、血压等常识,面对设备收集的数据就无法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随着一批专业能力强、经验足的护理员成长起来,各种奇思妙想的创意也被运用在护理工作中。在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记者在护理员训练操作的房间内见到了满满一柜由护理员自己研发的小发明。比如,一款轮椅踏板保护套,可以使偏瘫老人在轮椅转运过程中固定下肢及足部,降低意外发生概率,不少发明还得了奖。
“其实,我们一天的工作是很琐碎的。”养老护理员王程告诉记者,在一线工作时,护理员每天5时许起床,6时到岗,帮助老人起床穿衣、更换尿袋、洗漱喂食等。10时30分开始准备午饭,下午短暂休息后陪老人进行一些活动。晚上等老人睡下后要巡床,随时处理可能的突发情况。
“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优秀的养老护理员也是人才。”吴冈说,国家一直在强调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性,但在现实层面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完善相关政策,特别是在增加职业尊荣感方面,不能忽视一线护理员等工作。
推进薪酬等级体系建设
“提高护理员队伍的荣誉感,哪怕不能一步到位,也要有实实在在的措施。”吴冈在提案中建议,由市民政局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出台对本市养老行业护理员的激励机制,每年按规定比例增加工资和应知应会技能培训等相关计划。考虑到护理员增加的工资都由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出资难以推行,可由市财政、区财政以及养老机构三方共同承担。
市民政局在提案答复中表示,从去年起,相关部门已共同研究推进全市养老护理员薪酬等级体系建设,养老护理员薪酬等级根据技能水平和工作年限确定。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于今年年初发布了养老护理员薪酬等级体系的具体内容,根据方案,薪酬等级设为1—23级,今年1月1日起启动实施。
记者注意到,根据养老护理员薪酬等级表,上岗证为1—11级,初级工为3—15级,中级工为5—17级,高级工为7—19级,技师为11—21级,高级技师为16—23级。养老护理员基本工资系数表显示,薪酬等级为1级时,2020年的基本工资指导标准为2600元,当薪酬等级达到23级时,2020年的基本工资指导标准可达7800元。
市民政局还表示,除薪酬等级体系外,民政部门已会同市财政局,将养老服务机构落实基本工资指导标准的情况作为养老服务机构奖补政策的申领条件和考核依据之一,以鼓励养老服务机构提高养老护理员薪酬水平,并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招录专技护理员给予相应补贴。
“最近几年,一些民营资本不断加入,使得养老产业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特征,其中也有一些高端养老机构,护理员的工资收入水平还是不错的。”徐启华告诉记者,通过多元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加入,使养老产业发展更加贴近市场,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
除了薪资待遇,通过培训提升职业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上海去年出台的相关实施意见已提出明确目标:到2022年,力争在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和家庭提供养老护理服务以及从事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护理服务的从业人员达到8.5万人,并实现养老护理员100%持证上岗,其中,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达到70%以上。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举办养老护理技能培训的院校、培训机构已达90余家。去年,全市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2.2万人、技能评价3.14万人。市民政局表示,下一步,在推进养老护理员企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同时,将尽快推出养老护理社会化技能等级认定,面向各类劳动者提供更便捷的技能培训评价服务,并配套相应培训补贴政策。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养老护理员后继无人困境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