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与养老社区本就是两项独立的业务,而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业务,则必然会将两者相融合,最简单直接的就是保单对接养老社区。但并非所有入住者都会选择购买保单入住的方式,尤其是一些已经达到可入住年龄的老年人。

此外,一些客户购买了对接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后,保险公司会对客户有保证入住的承诺,但客户的行权时间并不确定,由此会产生一些错配问题。

中国太保相关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根据太保家园的整体市场营销策略,与主业沟通调整相关对接政策,以确保已获得保证入住权的客户权益。另有多家险企则选择拒绝回答这一问题。

澎湃新闻在采访中发现,养老社区中的不少管理层人士多为酒店管理相关背景,职能工作人员多涉及具体的饮食、体能以及配套的医疗护理等,与保险关联度较低。多位已入住的老人也告诉澎湃新闻,其选择支付押金的形式获得入住权益,每个月再另行支付费用,与保险产品并不相关。但入住老人并不关心保险产品问题,更关注的是养老社区的环境、入住人群、设施、医疗等等。

由于提到养老社区,许多人自然理解成养老地产,因而保险销售人员在介绍养老社区并推介相关保险产品时也会出现一些概念混淆的情况。有大型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向澎湃新闻强调,推介养老社区,并不是在卖房子卖公寓。在销售保单时,不能过度承诺,能做到的就说,做不到的不能添油加醋。

不同险企开发的与养老社区相对接的保单虽有一些共同点,但在保证入住权、优先入住权、入住转让权等方面差异较大。保单销售时稍有夸大承诺,客户理解出现偏差在后期可能会引起不小的纷争。

可见的是,传统意义上而言,保险公司在保单销售方面更具有经验,很清楚“如何把产品卖出去”,但养老社区长期看更追求的是服务,以及与入住者之间的高频交互,但这又是保险公司并不擅长的领域。这也对保险公司、保险销售人员以及养老社区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谈及养老社区与保险主业的关系,大家保险相关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大家保险集团成立后立足保险主业,在既定的经营策略下,依法合规,持续为社会公众提供保险保障、健康养老和财富管理一揽子保障服务。养老端以赋能保险主业为核心任务,按照“保险+养老+服务”的思路,促进负债端扎根市场、拓展空间,助推集团整体业务发展。

中国太保相关人士则认为,面对14亿人口的庞大“家底”和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发展养老健康产业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也是保险业转型发展不可错过的战略机遇。养老健康产业与保险业的行业属性天然高度契合,人的生命、健康与安全,是双方共同的关注点。

“参与养老健康产业,可有效提升保险端的核心竞争能力,促进投资端优化资产配置,助力保险公司培养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增长。”中国太保相关人士向澎湃新闻如此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保险+养老社区,两个独立板块的交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