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午,雪后的北京寒风凛冽。在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李久恒和李兰截穿上蓝色的志愿者马甲,在胡同里七拐八绕。这天上午,他们要去老人家里走访,看看老人最近有什么困难。

“一会儿去李阿姨家,李阿姨90岁了。然后是雷哥家,雷哥因为生病长期卧床,但是他特别乐观。”李久恒从2016年起就和李兰截搭班做入户巡视的养老志愿服务,说起这几户老人,他都很熟悉。

“我还在盼着,你们怎么还不来呢?”敲开门,李阿姨将两人迎了进来,“最近挺好的,昨天下雪,你们志愿者还打电话问我需不需要送饭呢,谢谢你们!”

李久恒和李兰截都已经60多岁,他们不仅是为老服务的志愿者,还是大栅栏街道的时间“储户”。这次入户能为他们各自“储存”两个小时,相当于20个积分。从2017年起,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在大栅栏街道开展“时间储蓄”养老志愿服务项目试点工作,将入户巡视、理发、健康咨询、垃圾分类、文化宣教等各类志愿服务纳入,在线发布任务。志愿者领取并完成后,服务时长可以转化为积分“储存”至个人账户,当自己未来需要他人帮助时,可以从中“支取”已储存的时间。

目前,“时间银行”已纳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认为,“时间银行”可调动更多社区人力资源参与为老服务,缓解社区老年人非专业化养老服务需求。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促进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相结合。

“今天我为别人服务,将来别人为我服务。”同为志愿者的葛淑芹今年69岁,她说,自己账户里有700多积分,“积分可以兑换一些实物和服务。上次给我兑换了一个音箱,有时候还组织我们去一些景点参观游玩,也是积分抵的,真不错。”

2020年至今,大栅栏街道的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获得时间转换积分4万多分。志愿者可以在养老驿站兑换各类服务优惠、适老用品折扣和爱心企业提供的回馈物资,目前已兑换9000余积分。在北京市民政局指导下,“时间储蓄”养老志愿服务项目已在西城区大栅栏街道、朝阳区呼家楼北社区等地开展试点。

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马乃篪介绍,现在街道的很多志愿者都是退休的低龄老人,低龄老人在为老服务上能够发挥很多作用。“一方面,老年人的需求多元化,需要志愿者有时间和耐心。另一方面,社区内的老人往往对街坊邻居更信任。”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通过“时间银行”很多退休的低龄老人志愿者在为老服务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