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老龄化正在以最快速度加剧,据中国老龄委预测,2015年至2035年将是中国老龄化急速发展的阶段,到2035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占总人口的28.7%。于是,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时代,为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经济能力有限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成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第一,以熟人社会作为未来农村养老的重地,建立社区嵌入型的养老机构。

农村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具有很强的熟人社会属性,老年人一方面在熟人社会内部能够产生更多的信任感,他们居住在养老院并不等于与村庄熟人社会或者家庭断开联系,他们还能够维持原有的社会关系,还能通过熟人的陪伴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另一方面,熟人社会内部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非正式资源,当老人因为生活问题发生矛盾的时候也可以继续援引村庄的非正式力量,由村干部或者老干部从中进行调解,利用传统的人情和面子来给老人做工作,低成本地解决问题。

第二,对村庄内生性资源的利用。养老服务的投入的主体不能仅仅是政府等外部力量,因为养老机构的建立无法单靠政府投资或者又村集体进行筹资都面临着经济资源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和村级财政极为有限,难以用于支持养老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村庄内生的养老资源,尤其是内生的人力资源实现村庄内部的互助养老,即利用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日常送餐、送药服务的方式以低成本地解决高龄老人的照料需求,同时也为低龄老人提供了实现社会价值的平台,使不同年龄段老人的养老需求都得到满足。

第三,在对老人进行分类的情况下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按照学界的划分60岁以上的老人即称之为老年人,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老年人群体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分类,可以将老年人分为低龄自理老人和高龄非自理老人两种类型。对于低龄自理老人而言,他们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劳动力实现自养不存在日常照料方面的需求,相反更需要满足的是社会交往的需求,因此可以通过类似于老年人协会的自组织来组织老人开展活动,丰富他们的日常闲暇生活。而对于老龄无法自理的失能与半失能老人,他们更需要满足生活照料的需求,尤其是子女在外务工无法提供照顾的老年人就很可能因为缺少照护而意外离世。就像苏垵村的养老院院长所说“敬老院应该是针对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人,他们没了自理能力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照顾去的人,当初接收非自理的老人就想解决老人因为在家无人照顾而死亡的问题,所以这些老人有更大的养老需求。”因此,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方式来承接家庭外溢出来的养老服务,在镇域范围内建立养老院,让老年人在承受较低养老成本的同时,还能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养老服务。

作者:甘颖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关于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