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镇的村级养老院在政府的引导、村庄参与管理、村庄社会力量支持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情况下,为农民家庭带来了可视化的养老福利。老人们一到70岁就兴致冲冲得到养老院报名,有的老人住进去之后都不愿意回家,甚至过年吃完年夜饭还要回养老院睡觉,养老院已经成为当地老人养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场所。而养老机构之所以能够受到老人的广泛接纳,其根本在于养老院的属性与老人的养老需求向匹配。
第一,非封闭化的管理满足老人的自由出入。与一般封闭式养老院不同的是,磁灶镇以村为单位建设的养老院都采取了开放式的管理方式,这也是最能吸引本村老人居住的地方。对于很多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而言,他们的生活节奏还是和在家里居住没有很大的区别,早上起来吃了早饭就回家打扫卫生、拜佛烧香;中午回来吃个饭后下午就在活动中心打牌;晚上吃完晚饭后在一起到散步。一天的生活安排除了要回养老院吃饭和休息外,其余的活动都和在家里一样,有的时候村里有红白事,他们都可以正常去帮忙和参加,养老院的负责人说,老人们都很喜欢来养老院,因为这些老人都是能够自理的老人,所以他们肯定都闲不下来想到处走动,而敬老院就在村里,老人每天进出养老院就像在村里日常遛弯一样。
下官路敬老院食堂。作者供图。
第二,高福利的养老福利供给。对于很多市场主体经营的养老院而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老年人进入的成本极低,养老院建立之初就带有福利性的性质,对于能够自理的老人而言仅仅只需要几百元的费用。虽然养老机构入住的价格低廉,但却没有因此降低服务的质量,在吃、住以及日常服务方面并不低于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机构。其一,伙食质量得到提升,基本上早上都是豆浆、油条和包子;中餐是两素一荤一汤;晚上是粉面,相较于很多老人在家一锅稀饭吃三天,养老院的着实提高了老年人的伙食质量。其二,住宿环境良好,村级养老院的住宿标准都是二人间或者三人间,有独立卫浴、空调、电视和衣柜,老年人基本上只需要拎包就可以入住。其三,护工每周还会统一帮老年人打扫房屋卫生,解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除此之外,每年还会组织重阳节庆典,为老年人分发慰问金和小礼品;每月的生日会也为老年人准备长寿面和生日蛋糕。正如在养老院的居住老人所言,来了养老院什么都不用操心,正所谓“三餐有人管,冷暖有人问”。而老年人由于在养老院吃得好、住得好,所以很多老年人都反应到了敬老院之后身体变好了,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想要入住村里的敬老院,有的养老院甚至还要排号入住。
第三,实现老年人社会交往的需求。一般而言,进入养老院的大都是孤寡老人或者子女在外务工的独居老人,他们每天的休闲娱乐方式和社会交往的对象有限,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去庙里拜佛,社会交往极为有限。并且由于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家家都建起了小别墅,老人无法再像以前那样随意串门,社会交往的空间不足。但自从养老院建成以后,老人的社会交往的需求就得到了极大地满足。比如苏垵村虽然是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但是二楼是留给本村的老年人居住,住进来的基本上都是同村的老人,养老院的建设就为老年人重建了公共社会交往的空间,为老年人社会互动提供了契机。老年人可以在养老院一起打牌、唱歌,做操,上午闲暇的时候会在走廊里坐着聊聊天,晚上吃完饭会接班到湖边散步,老伙伴的陪伴让他们的生活摆脱了单调和枯燥。乡镇首富的母亲也一直在村养老院居住,对于她而言家里的保姆肯定比养老院的护工照顾得仔细,但是她认为在养老院有人陪着说说话,都是熟悉的“老姐妹”自然比家里的保姆要亲切的多,所以她每次从厦门看完病就第一时间回到养老院,“养老院就像我的家一样,回家就是回养老院。”
可见,老年人的养老并非脱离其生于斯,长于斯的熟人社会内部,而是还在原来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身边完成养老,并且,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因为住进养老院就打乱了他们原有的生活节奏,相反对于一些身体状况不好或者情绪不好的老人,敬老院还会更加细心照料,及时关注老人的动态。由此可见,嵌入于乡村社会内部的养老院是应对当前空巢和留守老人养老生活的重要方式,通过对老年人公共生活空间的再造增强了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养老院通过灵活的日常管理、高福利的生活照护以及制造交往平台等方式来为老人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老年生活,再地化的熟人空间建构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扩大化的家”。老人虽然人在养老院居住和生活,但是却像在家里一样获得日常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的满足,这就打消了老人进入养老院养老的顾虑,逐渐改变了“送老年人去养老院是去等死”的观念,从而让社会养老成为可能。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磁灶镇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