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养老服务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

拓展养老服务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

导语

拓展养老服务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度老龄社会的来临,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从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拓展养老服务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拓展养老服务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

拓展养老服务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拓展养老服务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
导语

拓展养老服务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度老龄社会的来临,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从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拓展养老服务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度老龄社会的来临,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从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后,众多利好养老政策纷纷出台。“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其中90%以上的老年人要在社区居家养老。因此,紧密联系居民住户的社区在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如何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推进医养相结合成为未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挑选了一些有特色、有口碑的社区养老事例,希望能选出切合实际的养老运营模式,更好地服务老年人,真真正正让老人感受到幸福。

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

“志愿+医疗”保万名老人健康

“小大夫,你们来了!快来给我看看,我这里一直痒,怎么回事啊?”8月21日,95岁的王奶奶一看到西城区大栅栏街道银鹤苑负责医养项目的护士小卢就拉着她的手,一直问。

当天下午2点半,护士小卢和志愿者王阿姨、刘阿姨按计划探望王奶奶,原以为老人还在睡觉,没想到老人早早等在门边,一见到她们就拉着手问长问短。

王奶奶与80多岁的妹妹一起同住在一间八九平方米的小屋,房间里放了两张单人床,一个衣柜、一个五斗柜、一张折叠桌和几把圆凳就是全部家什,两位老人的娱乐节目就是一台老式电视。小卢看了看王奶奶身上的皮肤,建议她去医院看看,做个检查,让自己安心。“您要去医院,提前告诉我们,我们陪您一起。”小卢说。

护士小卢一边给老人测血压,王阿姨、刘阿姨一边和老人拉起了家常,问问老人最近身体怎么样?讲讲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当刘阿姨说到前两天不小心摔了一下时,王奶奶立刻关心地说:“你可得注意啊,你这岁数也不行啦!”从始至终,老人的手没有离开过阿姨们和小卢,临走还恋恋不舍地说:“常来啊。”

同样是由康美健康云负责医养护板块的运营,该站点以居家服务为主,涵盖整个街道1.6万左右老人。

这里与三里河一区社区不同,场地由街道免费提供,服务以居家为主。

2017年3月康美健康云进驻后就一直在为整个大栅栏街道的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因为他们专业的服务、热情的态度,在大栅栏街道积攒了不少人气,同时也赢得了街道的认可。

目前,经过一年多的运营,整体已经走上正轨,常驻工作人员四人,每周一、五要走访签约服务对象,周二、三、四要根据街道提供的名单走访高龄、独居、空巢老人。高强度的走访工作仅靠4人,肯定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这里以培养志愿者为主。”目前志愿者已经有18人,“说是志愿者,他们也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唐经理说。

针对志愿者,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激励方式,比如,每名志愿者在入户时会有一定的补贴,并且可以在平台系统内进行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可以体验相对应的服务,如推拿按摩、足疗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志愿者队伍的发展。

目前与站点签约的老人有20多个,工作人员每个月都要走访一次,为他们上门提供医疗服务,而每天来站点享受服务的大约有七八十人次。当站点组织一些活动时,来的人更多,去年办的一场人参饺子宴,吸引了街道众多老人参与,如今也成了站点的品牌,接下来,他们还计划继续办下去。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禹王宫社区

全方位满足吃住医乐等需求

“现在吃饭有人送上门,生病有家庭医生来看, 午后还可以到‘禹怀楼’文化服务中心打打牌、听听说书,真幸福!”近日,家住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禹王宫社区龙川巷的张奶奶,提起这两年来社区开展的环境改造、助餐服务、医疗康复等为老服务活动就赞不绝口。老年人吃住医乐等需求,在这里都有提供。“幸福感”实实在在写在子女的脸上,印在老人的心里。

结合老街整治 改善硬件服务设施

为老服务项目已覆盖整个社区

禹王宫社区地处江都老城区,辖区户籍人数11000人,总户数3300户,常住人口6800人,其中老年人有2066人,占常住人数的30.4%,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335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6.2%,空巢独居老人86人,失能、半失能老人34人,残疾人32人。

“开展好为老服务, 必须从硬件设施建设入手,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让老人吃有所场、病有所医、乐有所去。”禹王宫社区党总支书记林树岚说。龙川街原本是仙女镇的老街巷,房屋破旧密集,私搭乱建严重,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较差。2014年7月,龙川老街改造正式启动。该社区不等不靠,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辖区所拥有的民俗资源,积极协调各方力量, 围绕创建品牌颐养社区,争取项目资金,先后投资200多万元,从旧房修缮、地下管网、路灯照明、环卫设施等进行全面改造。

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社区还专门成立了老街整治理事会, 拿方案、排计划, 进度上墙,挂图作战, 并在施工现场设立“温馨驿站”,收集民意,调解纠纷,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新建的先锋驿站、温馨驿站、康老驿站、美食驿站、文化驿站、休闲驿站等6个驿站与老街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经过6个月的共同奋战,硬是将破烂不堪的老街巷,改造为多彩、精致、宜居的“幸福家园”。改造后的辖区内所有服务机构全部是公益性,集养老、休闲、健身、娱乐、学习于一体,为老服务项目已覆盖整个社区。

吸纳社会力量参与, 弥补资源财力不足, 是禹王宫社区改善为老服务的一条路径。该社区辖区内龙川街上有一幢闲置的三层小楼,原是建行的一个营业厅,经过多方协商,为老服务赢得了银行的支持, 建行负责人直言:我们也有老的时候, 帮为老服务解难题, 上级有要求,部门有责任。经过协商, 由社区租赁改造,与建行共同建成“禹王宫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 为孤寡空巢老人解决了日常吃饭、康复健身、精神关爱等大问题。林树岚说,对居民、老人来说,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最有获得感。

探索为老服务新模式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

老年人可享受全方位的热心照料

为老服务关乎质量、关乎获得感, 也最检验社区工作能力。2016年,该社区在实践中探索出“12345”社区管理工作法,即一会主导(社区党总支为主导)、两委配合(社区居委会、老街自管会) 、三员合作(物管员、网格员、社区工作员)、四化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网格化、项目化)、五社联动(社区、社组、社企、社工、社民),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发力,解决目前社区为老服务中存在的人力不足、水准不高、资金紧缺等问题。这一探索不仅提升了群众获得感,还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他们的做法在全省社区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并在全省推广。2015年,由居民志愿者200人组成的“365”红心义工服务队在禹王宫社区成立,目前已发展到700多人,随时为老人们提供健康巡诊、上门送餐、家电维修等义务服务。

为老服务一定要帮助老弱病残老人解决看病、吃饭、娱乐等最急迫的困难,让他们有获得感。林树岚介绍, 禹王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之初, 由政府投资建起“银发餐厅”,让老人每天能吃上热乎饭菜,居民从内心很感激。按照社区要求, 还指派4名服务员每天为辖区8名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饭上门, 让老年人再不为吃饭犯愁。冲着吃饭方便,不少周边社区的老人也纷纷来“银发餐厅”入伙就餐。

针对社区老人发病多、行动不便的特点,该社区利用“禹怀楼”建起“卫生服务中心”,老人可以在这里量血压、测脉搏、体温以及健康咨询。在禹王宫社区,每位老人都建立了健康档案,并根据老人年龄和身体状况划分了不同等级,对空巢、孤寡和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实施重点照顾。禹王宫社区还与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合作,为首批23名空巢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指派全科医生定期上门巡诊, 形成持续动态的健康监测,提高老人生活质量。在林树岚看来, 社区为老人提供阅览室、娱乐室等活动场所并不是难事, 但提供日间照料和医护比较困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就能弥补这一块短板。”

突出党建引领 打造为老服务精品

上替党和政府分忧 下为居民老人解愁

“社区党总支高度重视为老服务工作,并从项目建立、活动开展、制度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林树岚说,目前社区为老服务多项化,已突破了传统居委会的工作范畴,这与党总支的引领密不可分。如建立由居民选举成立的“社区自管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与居民沟通交流,随时发现解决群众最为关切的家长里短、为老服务等民生问题,及时将民意导入党总支的决策过程。“一个承诺一份责任,一份责任一种践行,让老人有个好心情、好身体,生活有质量,这是我们为老服务的宗旨和初心。”

在禹王宫社区,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温暖。该社区将孝敬、合作、诚信、责任、奉献、创新六大核心价值观,张贴在各活动中心和广场,以居民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分成多个文化活动课题,组织“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展体验教育、巡回展演,讲禹王宫故事,做禹王宫好人,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提升居民思想道德素质。

为老服务,涉及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建设。谈及社区为老服务工作,林树岚思路开阔,信心满满。“人人都有老的时候,我们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把为老服务办成全区第一民生品牌。”林树岚说,目前,禹王宫社区为老服务以一个中心为龙头(禹王宫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六个驿站为支撑(先锋驿站、温馨驿站、康老驿站、美食驿站、文化驿站、休闲驿站)的为老服务设施分布格局已经形成。

下一步还将借助“互联网+为老服务”工程,建立“智慧为老服务平台”,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突破传统服务的时间、距离和能力等限制,提供紧急医疗呼叫、日常生活照料、健康咨询、精神慰藉等更便捷、更多样的服务途径,推进社区为老服务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竭力打造为老服务精品。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葵英街道林海社区

让空巢老人尽享养老红利

你能想到最幸福的老年生活是什么样?对于大多数人,无外乎就是不用为了吃饭发愁,下楼就能在社区吃到放心可口的饭菜;即使老病渐多,也不必谈之色变,有家庭医生随时帮你解决看病那些事;不出社区就能写写画画,唱唱跳跳,悠闲度过老去的日子……这样的幸福憧憬在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葵英街道林海社区变成了现实。

80多岁的吴大爷老两口几乎每天11时30分准时收到“上门”午餐,“我们年龄大了,每天出去买菜、做饭都是个问题,尤其赶上天气不好。在社区食堂订餐人均不到20元,两素一荤,够吃一天的。”老人吃饭难的问题从市长到社区都看在心里,并下决心予以解决。为此,林海社区联合亿达物业提供600平方米场所,引进爱心企业“九九好粥”开办了林海小食堂。仅早饭就有南瓜粥等6种粥、芸豆肉丁包子等6种包子、4种馅饼、6种小菜可供选择,据了解,小食堂每天早饭基本都能做到如此丰盛,凡是社区居民在小食堂办卡均可享受八五折优惠,本社区80岁以上老人还可享受3元早餐随意吃、90岁以上老人早餐免费优惠政策。辖区志愿者和义工则免费为老人们送餐,开办以来,食堂共接待老年人吃饭近3万人次。“以前就天天待在家里,自从有了社区小食堂,我就天天来这里买饭。每天出门晒晒太阳,溜达溜达,不但能吃到品种丰富的午餐,见到老邻居还能互相问候问候、聊聊天,也是一件无比开心的事。”68岁的张莹珠说。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在多次调研基础上,按照早中晚餐人均补贴方式,为小食堂发放了相应补贴。小食堂经营者说:“有了补贴,食堂可以做到收支平衡,我们经营下去的信心更大了。”

吃饭和看病是目前老年人最关心、最难心的两大问题,也是林海模式的两大突破路径。社区联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创新推出家庭签约医生服务。80多岁的王阿姨老两口是首批享受家庭签约医生服务的居民,他们身体的基本情况、用药情况、简单病史、家人联系方式等都已经纳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健康档案中,根据老人身体状况,与他们签约的是心血管科医生,前两天老人感冒,通过不久前安装的在线医生咨询服务系统询问该怎么办,很快得到了医院方面的指导,老人说:“不用出门就看病了,有个家庭医生真好啊。”不久前,社区一位患有全方位过敏的居民不慎在家摔伤,也是通过在线系统联系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确定了其需要骨科会诊,帮助预约了会诊和住院床位。目前,每周一、三、五,都会有一位医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起解答居民的咨询。“就是感觉安心,像交了个医生朋友,不用一提看病就发愁了。”辖区居民王培福说。

为了让老年人能够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服务场所,过上舒心日子,林海社区新建了350平方米居家养老驿站,分为上下两层。一楼设有接待区和家政服务站、民生银行金融服务终端,其中家政服务站可帮助辖区70岁以上老人优惠维修电器、洗床单被套,每年政府给予一定数额补贴。二楼设有远程问诊室、圆梦工场、自助理疗室、文体活动室、阅览室、话吧等,居民可以在此写毛笔字、画国画、做手工,也可以打乒乓球、上网、阅览等。每天从早上8时30分开门开始,来活动的老人就不断,尤其是自助理疗室,来按摩、拔罐的老人都得排到晚上,周六、周日也早早就预约满了。这边挥毫泼墨,那边吹拉弹唱,一静一动之间,老人的满足都写在脸上。来打乒乓球和棋牌的老人们则总是热热闹闹,笑声不断。

林海社区在解决了老人三大主要需求基础上,还创新摸索出“暖巢”养老服务模式,“夕阳有约”邻里互助,“时间银行”居家养老模式,“候鸟式”居家养老模式,楼院微吧—楼院助老点等多个做法以满足老年人多种需要。其中,2013年成立的林海社区“暖巢志愿服务超市”,以社区志愿服务站为阵地,主要顾客群是辖区内的空巢老人,商品是按照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安排志愿者为老人持续提供日常生活方面的志愿服务。“暖巢志愿服务超市”为辖区空巢老人基本生活提供相关服务,主要有买菜买粮油、代交水电费、去银行取款、陪去澡堂洗澡、做饭收拾家务、理发剪指甲、看门望锁、寻医问药等20多项。根据需求组建的杨核英看病问药志愿服务队、刘福荣义务理发志愿服务队、王守业水电维修志愿服务队等多支特色服务队,已经成为“超市”供不应求的自主品牌商品。成立以来,杨核英看病问药志愿服务队已为近千户老人上门送药,刘福荣义务理发志愿服务队义务理发近2万人,王守业水电维修志愿服务队为辖区居民免费更换水龙头、灯管近千个。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