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养老,服务如何围绕老人“转”——访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勤皓

大城养老,服务如何围绕老人“转”——访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勤皓

导语

原标题:大城养老,服务如何围绕老人“转”“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早见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

大城养老,服务如何围绕老人“转”——访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勤皓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大城养老,服务如何围绕老人“转”——访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勤皓

大城养老,服务如何围绕老人“转”——访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勤皓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大城养老,服务如何围绕老人“转”——访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勤皓
导语

原标题:大城养老,服务如何围绕老人“转”“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早见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

原标题:大城养老,服务如何围绕老人“转”

“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早见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养老问题,家家户户都关注,又关系着每个人的未来,体现了城市的服务质量。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又是一座特大型城市,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提高大城养老的服务质量,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记者采访了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勤皓。

资源和配套要围绕老年人转

记者:养老的服务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您如何看待大城养老,这项工作又该如何推进?

朱勤皓:做好大城市养老工作,需要立足市情、精准发力,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领导体制,是推进大城市养老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才能实现养老服务发展全方位的统筹,推动养老服务行稳致远。

新一轮机构改革对民政开展养老服务带来新机遇,民政部门也会主动作为,牵头推进落实,通过建立行业规范、提升服务标准、强化行业监管,发挥社会各方主体的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等,集中解决大城市养老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记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对于这一新提法,如何理解?

朱勤皓:“老有所养”,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这意味着养老服务工作的属性将更加多元化、多层次,要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大城市养老资源配置的基本逻辑,应当是资源和配套围绕老年人转,让城市老年人够得着、用得上。

“发展理念”决定了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老人们都向往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下养老,我们也要建立符合国情市情、有利于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让他们生活得更有亲情、更有尊严,实现“在地老化”和“原居安老”。

养老行业第一属性应是公益性,为老年人提供质量优良、价格适度的服务是养老服务的根本目标。这就决定了上海首选的养老模式是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民政部门将重点在街镇打造综合为老服务体,在1500米(步行15分钟内)半径辐射范围内,为老年人提供家门口一站式的养老服务。近期,我们计划在市级层面出台一个“社区嵌入式养老工作指引”,为街镇提供一个完整的、可参照的社区养老服务模板,将服务送至老年人的床边、身边和周边。

搭建养老资源供需对接平台

记者:对于老人和家庭来说,选择何种适合的养老方式,能享受哪些养老服务,怎样能更便捷地获知呢?

朱勤皓:“平台建设”是新一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养老平台可以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统筹养老服务的指挥部、推动养老工作任务的督查点。

这里的平台建设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实体平台。城市的最基本单元是街镇,养老平台的重点也在街镇。我们既要整合政府各部门力量,加强养老工作的协同协作,也要整合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鼓励他们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通过实体平台建设,强化养老资源与服务的统筹调配,实现养老公共政策和服务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是信息平台。我们要将养老服务与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老年人和市民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智能的信息化服务。这才能有效推动养老供给与养老需求的高效对接,实现养老资源的精准配置和养老需求的充分满足。

记者:如何建立养老资源与养老需求对接的桥梁纽带?

朱勤皓:从去年起,我们尝试推出上海社区“养老顾问”制度。在社区“养老顾问”点挂牌,由专人面对面地为市民提供政策咨询、资源链接、个性化养老方案定制等服务。这个制度不光是促进养老服务供需信息对接,优化分配养老服务资源,更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很多养老顾问都是基层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将老人的急难愁问题解决在基层。

目前,全市社区养老顾问点已实现街镇全覆盖,并向居村延伸达1687家,2486名养老顾问年服务达10万人次。同时,在上海广播电台《直通990》开播“空中养老顾问”节目,每周六下午1时至3时在直播间为市民提供顾问服务。同时在“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www.shweilao.cn)推出线上“智能养老顾问”,各类养老服务信息、资源一目了然。近期,又正式启动运营“上海养老顾问”微信公众号,用手机可随时查询本市养老服务资讯。

未来养老服务将更均衡优质

记者:根据规划,未来四年,全市将提供更加充分、更加均衡、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勤皓:上海老年人口总量巨大,且持续增加,目前仍是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应抓好谋篇布局,一张蓝图画到底,实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在规划下落实各项工作。

未来四年,上海发展养老服务,主要就是抓好“三增”。第一个“增”是“增量”,着眼于全覆盖织密网,全市养老服务主要指标在量上有明显突破。比如说,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在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数量翻番,不少于400家。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在现有基础上将实现总量翻番,达到1600家。第二个“增”是“增能”,着眼于提质求精,实现养老服务从“有”到“优”。比如说推动养老护理员队伍职业化、可持续发展;加强行业监管,以监管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从今年起,在全市养老机构中全面开展服务质量日常监测,设计了90项评价指标,将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监测,结果向全社会公开。第三个“增”是“增效”,着眼于活力可持续,让社会有效投资明显扩大,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全激发。

记者:我还注意到,上海已连续两年将建设1000张认知症照护床位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关注到一些家庭的养老“痛点”。

朱勤皓:服务供给,是发展养老服务的基础。大城市养老,在明确规划、明确布局的基础上,持之以恒推进各类养老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养老服务供给,让其日渐丰富、便于选择。

特别失智失能老年人是我们更需要关爱的群体,他们更需要护理照顾。近年来,上海针对老年认知障碍照护进行积极探索,在养老机构中建设老年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到2022年认知症床位要达到8000张。今年9月,“上海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启动,本市10个区的28个街镇被列为首批试点单位。一大批专业的服务机构活跃在社区,为认知障碍老年人提供早期筛查、专业照护和家庭支持等服务。这样,我们的养老资源和服务更能满足有“痛点”的家庭的刚性需求,为家庭解忧,为社会服务。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