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养老,人生最后平静快乐的归宿
导语
即使住在最高级的养老院里,如果老人心无所托,也是不能快乐起来的。在走往西方极乐世界的路上,寺院或许是灵魂最好的驿站。选择这个与养老相关的案例与大家分享,既是对当前养老行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寺院养老,人生最后平静快乐的归宿
导语
即使住在最高级的养老院里,如果老人心无所托,也是不能快乐起来的。在走往西方极乐世界的路上,寺院或许是灵魂最好的驿站。选择这个与养老相关的案例与大家分享,既是对当前养老行
即使住在最高级的养老院里,如果老人心无所托,也是不能快乐起来的。
在走往西方极乐世界的路上,寺院或许是灵魂最好的驿站。
选择这个与养老相关的案例与大家分享,既是对当前养老行业的反思,也是在"一墓难求"的现实环境下,对未来养老方式的一种探讨。
在这里, 一切,都为了更好地死去。在这里,死亡迫近且暖。
在南山讲寺,死,不是一把悬在头顶的剑,而是一个值得为之付出努力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至少有五百名老人前赴后继地做着最后的努力。背靠几万座墓碑,依山而建的南山讲寺,是这些老人赴死路上最后的家,在这里,很多老人一住就是十年。十年,也是南山讲寺的年纪。
再早之前,它叫南山寺,是杭州市余杭区安贤陵园内的一个土庙,可算做陵园售前服务的一部分。“有三间瓦房,三尊菩萨。见过苦的寺庙,但没见过这么苦的。”今年83岁的胡阿姨第一次来到这里时,最担心的是和尚卷了钱跑了怎么办。于是在供养了每位师父200块钱红包之后,她要了一张发票,这是她学佛以来最大的一笔开销——1400元。
南山讲寺住持昌乐法师把胡阿姨这样的居士比做“鸽子”。“他们飞来飞去,是为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为了吸引他们“飞来”,昌乐法师决心筑巢引凤,最吸引他们的,无外乎养老。
“中等以上的寺院其实都有做养老的想法,但很少有人深入地做下去。”昌乐法师接管南山寺时,刚从普陀山法雨寺佛学院毕业。那时,他意气风发地站在南山寺的破庙前,跟一众老太太们撂下话说——“我此生要在这里度众生,来世还要回来”的样子,成了她们“飞”向这里的一颗“定心丸”。
然而,很快昌乐法师自己就后悔了。他没料到,会飞来的鸽子也会飞走。不是别的寺庙不想做养老,而是养老真的不好做。最初的四年里,南山讲寺经历了三场大的出走风波。
“树上有十只鸟,一枪打过去,只剩一只死鸟。”
症结在于出家人对世间法的不了解。传统寺院,每年过几个菩萨圣诞,其他时间基本上是空闲的,这段空闲时间对南山讲寺这样的小寺庙来讲是致命的。“没有人流量,和尚们就要喝西北风。”
养老,是权宜之计,也是当务之急。为了养老依山而建的房子吸引了很多老人前来试住。和灵隐这样的大寺院不同,师父说话没有太大的威力,也不知是那厢“店大欺客”,还是这厢“人微言轻”。总之,一下子来了好多“不讲道理”的老“菩萨”。
昌乐法师用了四年的时间去踩准现实佛教的节拍,得出的结论是——不能把每个人都当成菩萨。他们可能在成为菩萨的路上,但当下,所有人都是凡夫,不管他下了多大的决心,最终都将以蜗牛的心态前行。
昌乐法师擅长坚持,自从给南山寺加上一个“讲”字以来,每的讲经说法雷打不动。哪怕是在出走事件最严重那会儿,听众从五十多人变成两位。
而讲的内容也慢慢从故事、笑话,变成了大部头的经典教义。
“经历了这么多,难免也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人。”
故事的核心还在于老人们为他带来的最直观的社会认知。“我曾经对比过社会上的养老院。一个月五千多的高级房间住着,老人依然不快乐,他跟我说,这间屋子已经走了五个人了,只有他还坚挺。你说他是什么心情?”
南山讲寺有260个床位,如今有500多个人预定,按照紧急程度来分。“年前,有一个阿姨走了,还没烧(火化),一个居士就跟我讲,把她那个床位留给我,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我来住。后来,另外一个人也找到我说,我明天就搬进来。”
“在寺院养老本身就是一步步突破死亡的过程,这里有人走了,我们是要过节的,庆祝他往生西方极乐。”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老人们在这里居住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养儿防老的道德体系在急速的社会膨胀下正在崩塌。“一个星期能回家看望老人一天已经算不容易,那么他还有6/7的生命要怎么度过?”当养老的重心放在养老本身这件事上时,老人就成了一个问题。解决方法是要从周边去丰满。
“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顺带地把养老做好。”这件事就是传法。道场不是养老院,是一个由年轻人和老年人共同组建的生态。之所以坚持讲经说法,就是希望能不断吸引年轻人的加入,通过老人建立更多佛化家庭。在这个生态中,没有人是多余的,是需要别人照顾的。80多岁的妹妹还可以照顾90多岁的姐姐。90多岁的老人会念经回向给众生。
“修行,让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向上的人,虽然时日不多,但仍需努力。为的是‘临命终前不颠倒’。”
几乎每个月,都有老人在南山讲寺往生。“当你看他两三天不吃不喝,就知道要做临终助念了。”昌乐法师说。很多老人是面带微笑离开的,也有人在临终时急着交代存折的下落。“临终前,没有痛苦是不可能的,但弥留之际要知道自己个学佛之人。”“学佛之人”四个字意味着就算“西方极乐”,也并非可供享乐的“天国”。
“这是佛教和神教的区别,如果因为渴望‘西方’而升起厌离之心,那也不是正知正见。这话可能打击面太大,但对于有地方可去的人来说,总比无处可藏要好得多,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南山讲寺很小,如果要散步只能去背后面积广大的陵园。“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庙在陵园里真好,你看每个人的墓志铭或墓碑的品质都不一样,但结果都是一样的。”昌乐法师说。
注:本文内容摘自《中国新闻周刊》以及“众缘普济”新浪博客,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