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抱团养老”这一步

走好“抱团养老”这一步

导语

  在时代的巨变下,家庭结构和功能调整,要求有新的养老方式来适应多方的需求。“抱团养老”以老人自愿为前提,是老人自主养老意识的觉醒,是自下而上提出的解决当前

走好“抱团养老”这一步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走好“抱团养老”这一步

走好“抱团养老”这一步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走好“抱团养老”这一步
导语

  在时代的巨变下,家庭结构和功能调整,要求有新的养老方式来适应多方的需求。“抱团养老”以老人自愿为前提,是老人自主养老意识的觉醒,是自下而上提出的解决当前


  在时代的巨变下,家庭结构和功能调整,要求有新的养老方式来适应多方的需求。“抱团养老”以老人自愿为前提,是老人自主养老意识的觉醒,是自下而上提出的解决当前养老问题的有益性探索。政府应当有针对性地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以促进此种养老形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最近,“‘抱团养老’15年后捐楼”的新闻爆出,引发网络热议。1999年,退休医生浦逸敏和朋友凑钱买下了上海嘉定葛隆村的一栋小楼,命名为“慈舟养老院”,从2000年开始,一群老人开始在这里“抱团养老”,最多的时候,有20多人一起住。刚开始,村书记对他们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老太太们真的很好之后,也就放心了。抱团养老期间,周围的原住居民也会过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饭、装修、送水果等,浦阿婆也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村民提供医疗帮助。后来,有的人去世,有的住进养老院,有的回家和儿女同住,最后浦阿婆也离开这里,住进了养老院。15年后,她们决定把小楼捐给村里。

  “抱团养老”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其实并不新。早在2017年就有了关于“抱团养老”的报道,彼时,浙江杭州13位老人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近半年的案例,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抱团养老的样本。

  在我国老龄化加速的今天,抱团养老有其价值所在。国家统计局2016年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31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6.7%,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50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0.8%。而与此相应,我国家庭结构趋向以核心家庭为主,面对养老,普遍存在或是儿女忙于打拼无暇顾及老人,无法提供足够精神支持,或是普通家庭重大疾病风险承受能力低下,无法给予失能老人更好照顾的困境。后者的解决需要社会养老发挥能力,降低养老成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抱团养老在一定程度上能作为前者的解决方案。

  选择抱团养老的老人,基本上符合这样几个条件。首先,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承担自己的日常支出。其次,身体状况良好,处于老年初期或中期,能照顾自己,甚至能给予同伴一定的照顾。再次,老人之间或互相熟识,或有相同、相似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简言之,合得来,能够减少在日常相处中可能出现的摩擦,并为彼此提供精神慰藉。所以抱团养老形式好,但适应面有限定性。我们看到在浦阿婆的养老团队中,很多人年纪更大一些,就选择进入养老院或者回归家庭养老。养老全部依靠家庭会给家庭带来过重的负担,而目前社会保障资源较为短缺,不足以满足全社会全方位的养老需求,因此可以鼓励有条件的老年人选择抱团养老作为阶段性的养老选择。

  鼓励老年人选择抱团养老,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孝养观念。如果儿女不在父母跟前尽孝,是不是就是不孝?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修订)中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关爱老人被写入法律,强调了儿女赡养老人的义务,但不等于说一定要时时陪伴。父母在,相比于能够选择“不远游”的幸运,“游必有方”或许是更多人的实际情况,远游的儿女因此也不必有更多思想负担。其次,由于抱团养老的模式尚不成熟,也会出现很多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引导与帮扶。具体来说,需要落实到村、居委会,对养老团体进行持续跟进,及时提供争议调解、法律援助、必要的医疗援助等服务,并尽可能对其居住、饮食等方面进行改善,帮助其更好地安度晚年。

  适应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需要,养老需要逐渐从家庭养老为主过渡到倚重社会养老,抱团养老作为一种阶段性的选择,有益于完成此过渡期,也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不失为多元养老结构的一种有益补充。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