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提升哈尔滨老年人幸福感

黑龙江: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提升哈尔滨老年人幸福感

导语

  截至2019年底,哈尔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9.69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2.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养老已成为哈尔滨市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20日,市政协将围绕&

黑龙江: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提升哈尔滨老年人幸福感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黑龙江: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提升哈尔滨老年人幸福感

黑龙江: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提升哈尔滨老年人幸福感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黑龙江: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提升哈尔滨老年人幸福感
导语

  截至2019年底,哈尔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9.69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2.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养老已成为哈尔滨市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20日,市政协将围绕&

  截至2019年底,哈尔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9.69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2.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养老已成为哈尔滨市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20日,市政协将围绕“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召开常委会进行专题协商,为推动哈市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建言献策。为此,由市政协和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共同打造的“陈政协热线”特开辟“委员会客厅”专栏,聚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新供给,连线采访委员、专家、学者,共同为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推进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智聚力。

  创建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全球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面向老年人群体的城市发展理念“老年友好型城市”。2007年世卫组织发布了《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内容涵盖了户外空间和建筑、交通、住房、社会参与、尊重与包容、公众参与与就业、交流与信息、社区支持与卫生保健服务八个方面。市政协委员郭文海建议,以创建老年宜居社区为抓手,将哈尔滨建设成“老年友好型城市”,提升哈尔滨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

  郭文海委员建议,加大城市适老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按照适老标准建设城市公共建筑、道路系统,改造交通工具,提升老年人在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对老旧小区有计划地分批实施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有条件的建筑按照政策加装电梯,无条件的老楼楼道安装适老化扶手和折叠式壁椅,新建小区的公共空间配建适老服务设施。实施“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利用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膳食、清洁卫生、洗涤、文化娱乐、护理、心理精神支持等服务,将社区打造成老年人的幸福养老港湾。

  南岗区政协委员石英建议,借助居民小区开发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采取置换、租赁等方式保证社区养老服务场所需求,并根据各街道和社区的老龄人数合理配备专项服务工作人员。建立公安、社保、民政部门养老工作信息共享新机制,提高服务工作效率和精准性,深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通过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清单制度,简化项目评估、资金拨付等手续,放宽准入条件、明确优惠政策,推动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参与,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引导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接受失独家庭、孤寡、残疾等特殊老年人的委托,依法代理入住养老机构、就医等事务。

  加快医养结合步伐满足健康养老需求

  医疗和养老相融合是老年人关注的重点,也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然要求。市政协委员赵丽建议,健全医养结合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医养结合攻坚小组,各区同步对应机构,同时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在财政投入、土地保障、税费减免、投融资等方面,对营利和非营利、公办和民办、内资和外资,实施同等准入和优惠政策。完善康养机构许可、等级评定、管理考核、综合责任保险等管理制度,加大医养结合机构的支持力度。

  赵丽委员建议,我市拥有众多三甲优质医疗资源,可以探索医联体与养老机构建立医养共同体,按照分级诊疗、急慢分治的原则,为老年人提供专家会诊、远程诊疗、双向转诊等服务。推动哈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毗邻而建,组成医院与老年公寓医养聚合体。鼓励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病区,增设康复医院、护理院。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建、扩、改、转等方式,提供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服务。同时,鼓励养老机构按规模分类设立护理院、医务室、巡诊室,优先纳入市医保定点范围,并就近签约对接我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共建医联体,开通救治、医保等绿色通道。

  市农工党党员李志峰认为,中医在“治未病”、防治老年慢性病方面优势突出,在医养结合模式中融入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既可丰富养老服务内容,也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李志峰建议,整合全市医疗、养老资源建立多种模式的中医医养结合服务。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内设中医诊室,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服务。采取养老机构+中医外援的模式,由政府部门牵线,推动全市范围内二、三级中医医院就近与养老机构签约服务,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在社区开办的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护理中心开设中医健康讲堂,定期邀请中医专家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中医健康咨询服务。在解决老年人治疗费用上借鉴上海、山东等城市的先进经验,统筹设计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护理保险组合,优先把针对失能等患病老年人的中医康养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加快建立起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加强服务人才培养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稳定与否,直接关系着养老服务的质量,关系到老年人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市养老服务人员的短缺问题也非常突出。

  市政协委员冯传江建议,加强与高校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设老年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养老服务类专业,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培养符合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养老服务类人才。在有行业特色的高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开展养老护理人员岗前培训、在岗轮训,承担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中的护理人员照护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养老机构专业护理服务水平。提升养老服务人才社会地位,加强劳动保护和职业保护,稳步提高薪资待遇,完善激励评价机制,稳定养老服务队伍。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规范管理,建立养老护理员基础信息、等级水平、诚信状况、服务质量等信息数据采集维护机制,形成全市统一、可查询、可共享的养老护理员信息数据库,以提高老年人满意度为目标,加大对养老护理服务质量和服务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养老护理服务质量日常监测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评价机制,持续开展养老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加强对失信养老护理员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制度性约束。

  南岗区政协委员牛红霞建议,把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培训与下岗再就业工程相结合,集中培训符合条件的下岗职工学习专业护理知识,从队伍建设的进口把关,确保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基本的专业技能。同时,建立规范的志愿者服务机制,广泛发动有爱心的助老服务企业和由社区党员、热心人士、邻里居民、低龄健康老年人等组成的志愿为老服务队伍,通过结对子的方式为社区老人提供多种公益性服务,并建立志愿者服务回报机制,促进志愿为老服务可持续健康发展。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