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埇桥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宿州市埇桥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导语

宿州市埇桥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宿州市埇桥区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北与江苏省徐州市接壤,南与我省蚌埠市相邻,东接灵璧县,西连淮北市和萧县。面积2868平方公里

宿州市埇桥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宿州市埇桥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宿州市埇桥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首页 > 养老新闻 > 政策法规  >  宿州市埇桥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导语

宿州市埇桥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宿州市埇桥区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北与江苏省徐州市接壤,南与我省蚌埠市相邻,东接灵璧县,西连淮北市和萧县。面积2868平方公里

宿州市埇桥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宿州市埇桥区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北与江苏省徐州市接壤,南与我省蚌埠市相邻,东接灵璧县,西连淮北市和萧县。面积2868平方公里,人口187万人,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县级区,也是宿州市唯一市辖区。埇桥区187万城乡居民中,60岁以上老年人28.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2%。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数量大、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大的特点。面临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减缓和养老压力增大等严峻形势,埇桥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满足中低收入老年群体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

一、埇桥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埇桥区已基本建立健全了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体现城乡不同特点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

农村敬老院建设增长较快。农村敬老院建设从2009年纳入民生工程以来,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共建成农村敬老院62所,其中新建34所,新增床位数4060张,敬老院床位总数达到了5124张,占全区8028五保老人总数的63.8%,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52.3%,五保老人供养标准,按照集中供养每年人均3600元、分散供养每年人均2400元落实,基本保障了五保老人基本生活需要,建立了随市场物价波动的补贴机制。

农村幸福院建设全面开展。2013年以来,我区把农村幸福院建设纳入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已建成农村幸福院126家,老年人日间临时休息床位632张,老年人室内休闲娱乐场所新增面积6552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面积新增约40000平方米。农村老人交流、文体娱乐活动有了自己的固定的场所。

社会办养老机构跃升为主力。截止到2015年9月,我区共许可社会办养老机构43个,拥有床位5256张,占机构养老床位总数50.6%,超过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成为机构养老的主力。其中,2013年实施社会办养老机构补贴政策后,新办养老机构15个,新增床位数3207张,占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总数61%,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快速发展时期。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稳步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从2014年启动以来,已有25个城市社区完成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任务,占社区总数58.1%,新增老人日间休息床位数375张,新增老人室内文体娱乐活动和生活照料面积3750平方米。成为城区老人日间照料、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

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投入使用。2014年以来,埇桥区把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来抓。以政府引导、社会主办、财政支持的方式,由宿州市爱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进浙江援通“多网融合的居家养老智慧服务系统”于去年11月正式运营,运用援通智慧系统,将现有养老院成为智慧养老院,通过互联网+整合社会力量开展为老服务,使每个养老院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大提高服务能力,构建起一个更庞大、更开放、更自由、更亲情、多保障的服务体系和医养结合为老服务模式一起,承担起社会养老责任。

高龄老人津贴和低收入老人政府购买服务全面落实。埇桥区从2013年起,建立了普惠制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按照80周岁至89周岁,每人每年200元;90至99周岁,每人每年300元;对年满100周岁以上(含100周岁)高龄老人,按每人每年2400元标准发放高龄津贴。城镇户口80周岁以上低保老人,每月可享受100元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补贴。

埇桥区养老事业,通过几年来的持续发展,目前各类养老床位数达到11387张,占老人总数的4%,达到了安徽省政府《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皖政〔2011〕20号)提出的“到‘十二五’末,全省基本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力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张以上,其中城市养老机构中,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的目标。

二、埇桥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做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不仅是每个家庭关注、社会关注,也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埇桥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履行政府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市场培育、服务示范、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立足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整合各类有效资源,优化设施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养老事业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是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区政府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研究解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总体规划、配套政策、部门协调、责任落实和效能考核。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民生工程建设作为硬任务实行“周报告、月排名、季小结”强化落实。区财政每年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列入年度预算,确保敬老院建设配套资金、社会办养老机构建设补贴、运营性补贴、高龄老人津贴、城镇户口低保老人政府购买服务补助、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配套、农村幸福院建设等资金及时到位。

二是市区联动,狠抓落实。埇桥区紧紧抓住一市一区优势,对上积极利用市级各类养老资源、政策优势、项目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展各类为老服务。直接落实市级各项养老政策和要求,实现市区养老一体化;积极争取市级财政对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实现养老财政投入4:6分级负担;积极引进市级机关党员和志愿者到社区开展老年人服务。认真落实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补贴政策,提高社会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

三是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埇桥区从规划、立项、设计、公开招标等严格建设期各项制度和程序。重点加强运营中的制度建设从《入院老人登记制度》、《入院老人定期体检制度》、《消防安全制度》、《食品安全制度》、《工作人员守则》、《财务管理制度》等为加强养老机构的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规范完善,整合提升。为稳步推进社会养老体系的健康发展,提高市场经济体制下养老机构的竞争力和社会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因地制宜科学把握养老机构设立行政许可,严把规模许可、消防许可、卫生许可三道关。同时埇桥区积极指导养老机构加强内部建设,为提供各养老机构提供专业护理人员培训机会,做好岗位设置,帮助养老机构参加综合保险,开展信息化、智能化养老试点,探索机居养老新途径,更大限度发挥养老资源的利用。

三、埇桥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埇桥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居家养老信息平台覆盖城乡,整合资源服务老人效果明显。宿州市爱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利用援通智能养老系统以爱心老年公寓为基础加盟为老服务企业、个体工商户162家,注册志愿者212名开展城区为老居家服务。积极承担埇桥区城镇384名低保老人政府购买服务和89名残疾老人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平台同时可为城乡居民提供家政、送餐、订餐、缴费、购物等便民利民服务。

老年人活动场所大大扩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通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加入信息化、智能化元素使得居家养老更加便利、快捷、温馨;社区为老人建立了一片新天地,为老人交流、学习、活动提供了专门的场所;机构养老服务层次进一步提升,从满足吃、住到吃好、住好、玩好,更加注重老年人精神需求。

养老从业人员素质大大提高,护理老人专业技能得到了较大提高。从过去机构养老不讲资质、用人不要资质到现在养老机构争创星级评定、争要专业护理人员,舍得花钱培养职工专业护理技能,使得原来获得专业证书人员不到3%到现在整体达到13.4%,爱心老年公寓等少数养老机构获得专业证书职工达到30%以上的可喜局面,“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理念和意识不断增强。

埇桥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区级财政压力大。随着社会养老体系完善和运转,财政的压力越来愈大。每年的农村敬老院补贴、社会办养老机构运营性补贴、高龄津贴发放、低收入老人政府购买补助、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补助等,按现有标准和入住人数计算每年财政需投入3000多万元;如果按现有的规模100%入住计算,每年投入上亿元。随着养老服务内容的扩展,机构养老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区级财政压力过大。

二是养老护理水平较低。据统计目前社会办养老机构具有资质护理人员只占13.4%,农村敬老院、幸福院,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基本上没有护理资质或相关养老医疗资质,只能收入一般生活自理的老人。缺乏养老专业的服务技能,养老服务水平难以提高,导致最需机构养老的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得不到专业的护理和治疗康复。埇桥区对养老专业及相关专业缺乏培训的场所和师资条件,成为养老事业发展严重制约因素。

三是保障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敬老院五保老人重病医疗费用难以保障;农村敬老院、社会办养老机构养老保险险种单一;医疗保险延伸到有一定资质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缺乏政策依据;农村敬老院运营经费保障和公办民营评估体系及考核机制、制度没有建立。

四是缺乏养老过渡政策。民政部、及安徽省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对现有的微小养老机构门槛设置过高。目前发展较快的是200床位以下的微小养老机构,使用的场所多是租用改造或个人建造,缺乏消防部门对其消防设计的审核或难以办理消防许可;卫生部门没有对养老机构卫生评价专门规范,难以办理卫生许可。导致严格执行政策,难以扶持这些微小养老机构承担阶段性养老需要。而大型规范的养老机构因成本高,发展慢,形成养老空隙。

四、埇桥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下一步打算

一是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居家养老能够把传统养老观念与养老市场化有效衔接起来,能把家庭资源与社会资源、政府资源有效整合。人口老龄化与家庭“421”结构化,更多需求的是居家养老服务。埇桥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刚刚运营,覆盖面有待扩大,服务内容有待扩展,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服务方式有待丰富。下一步,埇桥区将重点依托养老信息平台和骨干养老机构协同各类养老企业、社会组织、个体工商户、注册养老志愿者,进一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面的扩大、服务内容的扩展、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对养老服务方式的需求。

二是加强养老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加强养老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是推进和深化养老事业的关键。埇桥区将通过外引内联、申报国家项目等多种形式,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开展长期的经常性的养老服务职业培训。通过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规范服务技能,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内容,增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和养老服务志愿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服务和有效竞争。

三是用信息化改造养老机构。信息化是现代社会服务管理不可缺少的有效工具。埇桥区与华为、科大讯飞、浙江援通密切合作,建立了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社会综合治理信息平台、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各平台的建立和运营为系统内的数据整合、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农村敬老院等进行信息化提升,实现机构养老与服务平台联网服务、机构养老实时接受政府相关部门、老人亲属监督和咨询,推动机构养老从传统服务管理走向公开化、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养老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养老各项规章制度是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埇桥区一直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各项制度的建设,下一步将积极总结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组织实践活动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制度,开展分类指导、标准化建设、规范管理,全面推进养老工作开展。

五是加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保障、补贴支持政策,积极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委托各类专业化、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负责运营管理,完善政府购买。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投入满足孤老优抚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老人和低收入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服务需求。开展公办民营试点,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服务有养老服务需求的社会老人。加大政策投入积极争取市、区协同建立促进养老事业发展的土地使用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老年服务机构建设的扶持政策,优先保障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对各类投资主体新建、改建、扩建的养老服务项目和养老服务设施,优先予以立项。

上报单位:宿州市埇桥区民政局

信息作者:张明东

5G零距离,在线挑选养老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