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时间银行”的概念由美国学者埃德加·卡恩于1980年提出。其将“时间美元”作为一种“社区货币”,把“时间”和“公益”挂钩,倡导社区成员积极利用闲散时间帮助有需要的人,并把付出的时间以虚拟货币化的形式存储起来,当自己需要他人的帮助时,可以从中支取“已存储时间”。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向《华夏时报》记者解释了“时间银行”的本质。他表示:“本质上,时间银行是一种社会化服务,是一种储蓄性服务,是一种基于人道和专业的社会化的志愿性关怀服务。所以,时间银行不是一种慈善活动,虽然带有慈善性质,本质上还是一种以获得回报的活动。当然,发展时间银行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参与,可以促进闲暇时间的充分开发,促进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的培育,促进全龄友好社会的建设。”

在2021年9月22日,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联合发布的《中国时间银行发展研究报告》中显示,就我国的时间银行发展而言,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益探索。

老龄化催生对于养老服务的极大需求,“时间银行”模式在北京应运而起。

据记者了解,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429.9万人,占比达19.6%。到2025年,全市老年人将达到500万人,北京将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时期。

谈及此次落地的《方案》,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是北京市在公益互助养老模式上的创新,目的是为了鼓励和支持全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并推动这种服务产生的资源在个人、家庭、社会间形成可持续的循环。”

《方案》中显示,在经过培训后,满18周岁、热心公益事业、身心健康的北京市常住居民,或北京市未满18周岁的在校学生在其监护人的带领下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可成为志愿者并在“时间银行”建立对应个人账户,每服务1个小时可获得1个时间币并存入账户,时间币在全市范围内通存通兑。

而其服务内容,包括情感慰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文体活动、健康科普、法律援助、培训讲座、指导防范金融和网络风险等八大类服务。

不过,李红兵强调,时间币不能变现、不能换资金或实物,坚持“时间”换“时间”的基本原则。

但在《方案》中“服务时间兑换”显示,时间币可按照志愿者本人意愿进行服务兑换、赠予直系亲属或向平台捐赠。

而根据《方案》的激励举措显示,时间志愿者通过参与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获得并存储的时间币达到一万个后,可在其年长衰弱或失能后,按照城乡特困人员待遇入住辖区内的公办养老机构。

这意味着,1万时间币可入住公办养老机构。

李红兵介绍,这并不是唯一的激励机制,政府部门还将探索建立梯次分明的激励措施,比如积分兑换奖励、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评选、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评选、星级志愿者等等。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时间银行”1万时间币可入住公办养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