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当下,老年群众在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社会融入等方面,存在哪些急难愁盼的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怎样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助力老年人享受有品质、高品质的晚年生活?从今天起,本版推出“关爱老年人添彩夕阳红”系列报道。
“我本来就不会做饭,上了年纪后,更没法做饭”——老年人吃饭难,助餐服务成刚需
一日三餐,看似很好解决。但对于不少老年人来说,却是个大难题。今年89岁的宋炎东老人,过去为了一顿午饭,常常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
宋炎东是中科大退休职工,一个人住在合肥市蜀山区龙居社区中央美域小区。独居生活,吃饭是个麻烦事。“我本来就不会做饭,上了年纪后,更没法做饭。”宋炎东已经难以应付退休后自个儿做饭这个“大工程”。
怎么解决吃饭问题?宋炎东开启了一场“午饭的旅程”。他每天上午快到11点时,坐公交车到科大校园食堂吃饭,然后再打包一些包子、馒头,当作晚餐和第二天的早餐。宋炎东觉得,吃饭是个辛苦的体力活,尤其是年龄越来越大,每天一两个小时的公交,无异于一场艰难的跋涉。
2019年12月,宋炎东终于不用坐公交去吃饭了。在小区东门外,开了一家社区食堂,他只需走几步路,就能吃上一顿丰盛的午餐。3月23日中午,宋炎东照例在食堂要了一份老年餐:一荤三素四个菜,一碗汤,饭随便吃,餐费5元。“套餐原价15元,老年人刷卡消费按年龄段享受优惠,60岁以上10元,70岁以上8元,80岁以上只要5元。”社区食堂承接方安徽徽杨餐饮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大海说。
老有所养,吃饭算一桩。老年人尤其是那些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帮助他们吃得上饭、吃得好饭,是当前社区养老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曾对全区5万多老人做过摸底调查,发现93.7%的老人对助餐服务有迫切需求。”马鞍山市雨山区民政局养老办主任陶彩云介绍。
马鞍山市雨山区翡翠园小区居民张奶奶对吃饭难深有体会。此前为图省事,馒头、稀饭、面条一直是张奶奶食谱上的“主角”。长期“简餐”,营养不均衡,导致张奶奶出现了肌肉萎缩、牙龈出血等症状。2020年9月,翡翠园老年人助餐中心开业,张奶奶吃上了营养的老年餐,症状才有所改善。现在,她已是助餐中心的常客。
“合同一到期,我们就撤出来了,实在经营不下去”——成本高收益低,持续经营遇难题
正是看到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我省近年来大力推进老年助餐工作。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建有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设施791个,其中城市738个、农村53个。城市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设施中,建有老年食堂234个(覆盖99个街道),社区老年助餐点504个。在16个市中,合肥市老年助餐服务设施数量最多,共建有老年食堂76个、助餐点217个。
但在实际推进中,老年助餐工作存在不少难题,首要的便是运营方盈利难。“食堂每月租金2400元,人员工资2万多元,老年套餐的收益,根本不够成本。”杨大海告诉记者,按照要求,老年助餐服务坚持普惠公益为先,价格低廉,但房租、装修改造、人工费、厨卫器材采购维修费、燃气水电费等支出较大。“政府给了5万元的建设补贴,帮我们协调减免了半年房租,但持续经营我们还是有很大压力。”杨大海坦言。
流量与消费习惯,也是影响助餐服务能否可持续的重要因素。在合肥市庐阳区,处在中心城区的三孝口、逍遥津、亳州路、双岗等街道,老年人口较为密集,并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助餐设施运营良好。安徽刘鸿盛餐饮有限公司依托其宿州路上的一家门店,开辟了老年人助餐专区,该门店店长储良柱介绍,单纯的老年助餐业务,现在依然是亏损。“但老年人来门店就餐,带来了流量,扩大了宣传,对门店的经营是有利的。”
不过同为刘鸿盛承接运营的大杨镇五里拐社区助餐点,虽然享受的补贴政策相同,但该社区老年人口仅500余人,且多为失地农民,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助餐服务需求较低,日均到助餐点用餐人数不到10人。“合同一到期,我们就撤出来了,实在经营不下去。”储良柱说。
记者采访发现,因为难以为继,一些社区食堂不得不关停。合肥市一位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8年,合肥市实施社区居家养老“助餐工程”三年行动计划,街道下面每个社区都建了老年食堂。“不过由于无法盈利,再加上疫情冲击,这两年陆续关门了两三家社区食堂。”
“让食堂运转下去,才能保障老年人助餐服务不断档”——强扶持优布局,创新模式提质效
社区食堂难盈利,服务质量就难以保障。老年人吃不到营养可口的饭菜,自然就会对助餐服务失去信心。业内人士建议,避免老年助餐服务陷入这类死循环,政府需要发挥作用,创新扶持政策,引导、规范助餐服务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各地对老年助餐都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政策,但补贴力度有限。有的地方,按照1元/餐的标准,向助餐机构发放补贴,实际上这远远不能平衡机构的让利额度。为了维持运营,去年,龙居社区食堂做起了牛肉汤的生意,拓展盈利空间。“让食堂运转下去,才能保障老年人助餐服务不断档。”杨大海表示。
在陶彩云看来,老年助餐是养老事业的一个环节,提升老年助餐服务水平和质量,还需从推动养老服务行业整体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她告诉记者,在扶持市场主体方面,马鞍山市雨山区采取“一揽子”扶持的方式,招标引进养老服务机构,承接运营社区助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等多个项目,助力其通过规模化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有效推动地方养老服务事业综合发展。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安徽众拓智慧养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参与雨山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翡翠园养老服务平台,可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日间照料、健身康复等多项服务。“平台的中央厨房能够给辖区的15个日照中心和20家助餐点发送服务需求,每天的助餐量为900多份,另送餐量达180份。”公司负责人陈波介绍,助餐量虽然不少,但实际仍未盈利。“不过,其他项目的收益可以反哺助餐业务,这样我们就能够保质保量地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陈波说。
“根据目前文件要求,助餐设施要实现社区全覆盖。由于各街道、社区老年人口分布的差异较大,按社区布点建设助餐设施会造成供需错位情况,导致运营状况差异化明显。”合肥市庐阳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刘庆春建议,应优化当前的养老助餐设施布局,根据老年人助餐需求的实际布点建设,避免资源浪费。
得失谈——聚力守护“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年岁大了,体力弱了,买菜做饭成为部分老年人的负担。对于无法自己动手做饭的老年人而言,点外卖不是长久之计,价格贵还不符合口味。社区助餐服务应运而生,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特别是空巢、留守、独居老年群体吃饭难问题,也提供了相互交流、融入社会的新平台。一些老年人在社区食堂就餐时唠唠家常、聊天解闷,一些社工借着给独居老人送餐上门的机会,了解近况并提供帮助。
从老年食堂、老年餐桌到老年助餐点、送餐入户服务,社区助餐服务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缺资金、少场地、难管理、成本高等问题,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如何让社区助餐形成稳定成熟的运营模式,决定了老年餐桌的丰富程度和长久度。不仅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给予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就餐补贴、养老助餐点运营补贴,也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多元拓展养老助餐市场,实现自我“造血”。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群众欢迎的方式,统筹协调各方资源,让每一个生活细节、每一个日常难题,都能找到专业的市场主体来承接,促进社区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
“一日三餐”的细微之处,往往折射着社区服务的水平。让老年人吃饱,更要让其吃好。饭菜品类是否丰富,价格是否合理,食堂是否干净卫生安全,送餐是否快速及时,都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不同年龄段、不同口味、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对餐饮的需求不同,可以在标准科学规范化的同时,提供因人而异的定制服务。一些社区针对老人慢性病者较多的情况,推出了糖尿病餐、低嘌呤餐、降“三高”养生餐等健康饮食,受到好评。一些老年助餐点尝试引入智能炒菜机、自助结账机等智能化设备,减少人力投入,增强对客群吸引力。助餐服务企业应在食材供应、厨师选择、物流供应链上要下功夫,进一步细分市场,优化产品研发、优化送餐路线,提供性价比高的餐饮和服务。
每一个社区居民的需求都值得被重视、被满足。扩大群众家门口的基础性服务供给,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老年化趋势加剧,社区养老助餐已不是一个“做不做”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期待着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用心做好这件暖胃又暖心的事情,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幸福晚年”。
面对面——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助餐服务
对话人:省民政厅副厅长耿学梅
省人大代表朱红英
记者:我省围绕老年人助餐服务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耿学梅: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社区助餐机构建设,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各地结合实际紧盯特殊困难群体,分年龄进行不同程度的优惠补贴,如芜湖市户籍年满60周岁的散居特困供养老人、低保对象、空巢老人及年满80周岁的高龄老人可享受半价优惠。蒙城县9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天县财政补助8元(即免费就餐),80-90岁老年人每人每天县财政补助4元,60-80岁的低保、特困、重度残疾人和计生特扶人员,由乡镇根据自身情况自行确定补助标准。二是规范资质控制质量。各地纷纷要求助餐点运营主体明确食品经营许可证、员工健康证、餐品价格和对老年人的优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承诺书、举报电话等上墙公示,同时强化相关质量监督机制,设置投诉电话等。三是创新运营模式。各地基本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的模式,积极与连锁餐饮品牌、互联网平台等合作,提升助餐服务水平。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建有社区老年助餐服务设施791个,其中城市738个、农村53个。
记者:目前,老年人助餐工作存在哪些难点?社区养老服务中,助餐供给能否满足老年人需求?
耿学梅:老年人对于食物有更高要求,不仅要求细、软、有营养,部分老人还需要特殊餐品,现有助餐服务机构在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各地助餐服务发展不均衡,导致助餐供给与老年人现有需求有错位。常住人口较多的主城区老年人对助餐服务需求较大,新建开发区老年人对于社区助餐服务需求较低。部分农村老年助餐存在环境卫生不达标、配套设施不齐全、饭菜种类少等问题;在配送方面相关服务开展较少,配送人员不足;在上门服务过程中,服务过程相对较长。部分社区老年食堂基本只能满足身体自理能力较好的老年人需求,对需求量最大的失能老年人上门类居家养老服务开展不足。
朱红英:目前,大多数社区食堂、助餐点只能按照社区用房点位设置,有时候老人就餐不方便。老年餐多是套餐形式,难以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个别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希望提高餐品标准,但由于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总额限制,且今年以来餐饮原材料等涨价明显,供应商只能尽力而为,很难做大的提升。此外,针对一些行动不方便的老人,还需要加强送餐服务。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有些地方的送餐还做不到及时高效。饭菜在配送途中变冷,老年人还需要加热才可食用。
记者:社区食堂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企业等方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耿学梅:就政府而言,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提升补贴的精准性。鼓励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办法,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二是统筹衔接公共资源。在助餐点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燃气开通等方面,为助餐点建设运营等开设绿色通道,做好一站式服务,解决助餐服务机构在申请开办助餐点过程中的现实难题。对助餐点在水、电、气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并协助解决场地、治安、卫生、办照、免税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三是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助餐点设施、服务、管理、食品价格、信誉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并公布助餐点指导价格,每月或每季度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四是充分调动慈善力量。整合激活慈善资源,鼓励社区居民、低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通过积分兑换、精神奖励等方式达到激励作用,形成互帮互助良好氛围,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缓解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五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知名餐饮连锁品牌参与社区老年助餐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朱红英:政府要始终坚持把社区食堂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在合理范围内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同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老年人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助餐服务。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要积极对接社区食堂经营方,指导并协助经营方开展工作,可以发动辖区党员、楼片长等力量协助做好宣传,提升群众知晓度。此外,社区食堂经营方要严格按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求,严格标准,规范操作,保障饭菜质量,稳控用餐价格,确保食品安全,提升服务质量。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社区助餐如何让老年人吃上“暖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