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事业70年:日臻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呵护最美夕阳红
导语
中国产经新闻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NEWS文/刘一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一直是关系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的大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始终是让千千万万老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养老事业70年:日臻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呵护最美夕阳红
导语
中国产经新闻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NEWS文/刘一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一直是关系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的大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始终是让千千万万老
中国产经新闻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NEWS
文/刘一庆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一直是关系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的大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始终是让千千万万老年人生活安心、舒心、顺心。基于这一目标,惠老政策陆续出台、惠老服务设施加快建设,给老年人带来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国内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动力、产业结构都面临调整。同时,人口老龄化也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
养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新中国建立之后,养老服务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1949年至1977年是我国养老事业孕育起步阶段。1956年中国第一个敬老院在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华乡诞生。改革开放带来了思路和观念的变化,从1978年开始,我国养老进入探索发展的阶段。老年人福利服务和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开始了新发展。1982年,我国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老龄工作网络。1996年,我国制定了历史上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随着一系列有利于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和规范管理的制度发布,养老服务质量逐步提升。从1999年开始,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对社会化养老提出了迫切要求,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提速。2000年后,我国养老事业进入体系化发展阶段。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这一时期,政策开始关注社会化养老的需求和供给,养老不再是家庭功能,而是逐渐走向家庭以外。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一个包含家庭、社区、社会在内的养老机制。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家庭户规模已经由1980年的4.61人下降至当年的3.10人,核心家庭增加,代际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2012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高度关注养老服务和老龄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养老服务事业进入新时代。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积极科学及时应对人口老龄化、老龄事业与老年产业成为关键词。2013年至2018年,老年人增速超过以往,老年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导致养老需求急速增长。为了加强养老服务,政府资金投入持续增强。2013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连续三年累计投入30亿元,支持建设10万个农村幸福院。2016年开始,中央财政继续每年投入10亿元、累计投入50亿元,在“十三五”期间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此外,民政部每年留存的部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50%用于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2017年分配资金额约为13亿元。2013年的35号文确立了从国务院层面部署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并将养老服务业外延拓展到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娱乐以及金融旅游等交叉领域。同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2015年国办转发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将养老服务的重心转向医养结合服务,健康养老成为满足供需两侧的养老模式。党中央重视养老服务工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四次就老龄和养老服务工作进行批示、专题会议研究,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思想、民生观和老龄观。“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6.38万个、各类养老服务床位746.3万张;全国养老机构以内设医疗机构、签约服务等不同形式提供医疗服务的比例达到93%;高龄津贴制度已实现全国省级层面全覆盖,30个省份建立了养老服务补贴制度,29个省份建立了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基本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成型。截至2016年底,已有27个省份建立了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津贴制度,20个省份建立了生活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17个省份建立了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所有省份均出台了老年人社会优待政策。
全国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3.49万个,社区互助型养老服务设施7.64万个。在机构养老服务方面,截至2016年底,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达到2.8万个。在医养结合方面,近几年在全国90个地区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目前医养结合机构共有5570家,其中纳入医保定点的医养结合机构有2117家,医养结合机构床位总数为115.21万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2017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将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修改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转型。除了出台养老设施建设、养老机构基本规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档案技术规范、老年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等国家、行业标准之外,相关部门还发布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有效助推了2017年开始的如火如荼的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社会资本的热情也日益上涨。截至2017年底,我国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数占比已达到45.7%,满足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2018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等近100部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规范性文件相继发布。2018年,在专项行动中,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增加了12.7万人,而且主要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这反映了老年人对养老院养老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也说明通过养老院服务质量的提升,我们供给的养老服务特别是针对失能老年人的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升。2019年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填补了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的空白。2019年5月,全国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会暨全国养老服务推进会吹响了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的“集结号”。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建成各类养老机构2.99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4.34万个、养老服务床位合计735.3万张,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以家庭养老支持、互助养老为新突破点的融合式发展正在探索中前进。2019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牵头建立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这是养老服务工作领域的第一个部际联席会议。同年8月,民政部召开了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智慧养老适应时代新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近2.5亿,首次超过0至15岁的人口数量。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有1.6亿,占总人口的11.9%。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34.9%。在巨大的养老需求面前,我国面临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问题,一方面是养老的“家底”不够厚实;另一方面,正如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指出的,我国老龄化趋势不可阻挡,而养老服务体系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目前,我国共有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但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才30万人,长期照护压力不断攀升。约有50%左右的老年人处于空巢或留守状态,大城市养老难尚未有效破解,农村养老短板还未补齐。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还处于粗放发展阶段,尚属“劳动密集型”。与此同时,养老产业服务较为单一、区域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也长期存在。专家指出,当下我国的养老需求已经从“生活必需型”向“享受型、参与型、发展型”转变,但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老人本身,还是社会其他群体,对养老的认识都不够。一提到养老,大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卧病在床、需要人照看,但实际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除了有身体健康方面的养老需求外,更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亿万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仿佛一道道改革“动员令”,新时代养老服务创新发展仍然在路上。调查显示,九成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目前,我国着力发展依托社区、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同时推进医养结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从出台推进养老服务业纲领性文件,让老龄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愈加完备,到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我国应对老龄化的脚步积极而稳健。
为了推动解决当前存在的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养老服务消费政策不健全、营商和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等突出问题,更好地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近日,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为此共提出包括全方位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繁荣老年用品市场、加强养老服务消费支撑保障、培育养老服务消费新业态、提高老年人消费支付能力、优化养老服务营商和消费环境6个方面共17条措施。《实施意见》对建设养老护理队伍、满足养老护理需求方面提出了以下3点举措:一是组织编制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大纲,开发职业培训教材和职业培训包,为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开展职业技能等级社会化评价工作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加强养老护理员教育培养。三是大规模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确保到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切实提升养老服务持续发展能力。新时期养老服务攻坚正在交出扎扎实实的成绩单。16.38万个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746.3万张各类养老服务床位、93%的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提供医疗服务,这些数字都是实实在在的成绩。下一步,民政部将以修订出台《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契机,全面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提升养老护理员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水平,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护理需求,推动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可供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模式日益多样化。对于健康老年人而言,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互联网+”和养老产品相结合的智慧养老、候鸟型旅居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可供自由灵活选择。虽然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近2.5亿,但我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孝亲敬老、互帮互助的文化传统,“智慧养老”等新技术的应用也让“老”在中国更有底气。越来越多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养老产业中,衍生出了智慧养老产业。"5G+"智慧健康养老,将给养老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破解健康养老产业“痛点”。紧急呼叫智慧救援、生命雷达全天候监护慢慢进入人们视野。近年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养老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发展活力。越来越多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养老产业中,衍生出了智慧养老产业,物联网和智能化设备将家庭养老、旅居疗养、机构养老等结合起来,可以为老人提供全天候、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5G时代,最终将打通家庭、工作、娱乐、出行等多个场景,用户需求可得到即时反馈和响应。”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赵波看来,"5G+"智慧健康养老,将通过改变信息交流方式、强化资源配置整合力度、提升服务管理效率等手段,破解现有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各种“痛点”,给养老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智慧养老、信息化养老等“科技养老”新模式将迎来“风口”。未来,“智慧园区+养老”“机器人+养老”“新零售+养老”等,5G远程手术、5G医疗监控等也将逐渐普及。满足多元化的健康养老需求,让亿万老年人和家庭未来可期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民生情怀,这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薪火相传。70年改革创新,我国养老事业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快转变养老服务发展方式,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入智慧元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谱写出新中国70年养老事业发展的壮丽篇章。(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公众号编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产经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