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贝壳研究院发布《老年友好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技术理念、政策目标和研究成果,统筹考虑我国老年友好社区建设过程中的现实性和前瞻性问题,从空间友好、服务友好、人文友好三大维度,构建涵盖住房建设、交通出行、公共设施、照料服务、健康服务、智慧助老服务、社会参与、再促进就业、尊重关爱 9 个细分维度、37 个基本指标的老年友好社区评价体系,为老年友好居住环境建设提供探索性的工作思路。

开启养老新趋势

近年来,加强老年友好型社区环境建设成为国家层面老龄政策新的发展趋势。2015 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颁布,明确了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法律地位;2016 年,全国老龄办等 25 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重点任务;2020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标志着老年友好型社区推进工作开始进入提速实施阶段。虽然老年友好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当前社区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居住空间适老化、无障碍环境建设等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养老需求并不匹配。如何精准评估社区老年友好现状,基于社区存在的短板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难题的重要策略选择。

老年友好社区

内涵不断丰富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被社会和历史环境所建构的概念,其理论内涵并非是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年龄认知的迭代,世界老龄化理论经历了从 " 成功老龄化 " 向 " 健康老龄化 " 再向 " 积极老龄化 " 三个阶段的转变,社会大众对老龄化的态度由消极转向积极,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也逐渐从 " 受抚养者 ",转变为 " 注重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价值实现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者 "。为了更好地促进积极老龄化实现,世界卫生组织于 2005 年在全球 33 个城市启动老年友好城市项目,在很多政策文件中提及老年友好社区(Age-friendly Community),将其定义为 " 通过提供健康护理、社会参与和安全服务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鼓励实现友好老龄化的社区 ",并确定了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的八个关键领域:户外空间和建筑、交通、住房、社会参与、尊重和社会包容、公民参与和就业、交流和信息、社区支持和健康服务。

人口老龄化理论演变背景之下,老年友好社区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从模式变迁看,老年友好社区经历了从 " 聚集式养老社区 " 向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导的 " 在地化养老社区 " 转变的过程。

从构建内容看,早期老年环境学主要关注社区物质性空间环境建设对老年生活质量的影响,包括住房、交通、户外空间设施等硬件配套环境。随着认知改变,不同机构和学者逐步认识到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辅相成,因此创建一个将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融合并相互增强的友好社区环境,将有效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价值延伸看,老年友好社区建设越来越重视老年社会价值和代际关系。积极老龄化理论影响下的老年友好社区营造,更加强调老年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创造和身份认同,鼓励老年人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自主性,积极参与社会各项事务活动,重塑老年人社会价值。老年友好社区不单是对老年人友好,更是代际和谐互动的全龄友好社区,综合考虑老年和儿童生活习惯的差异性和相通性,构建代际共居、良性互动的全龄社区是满足多世代需求、缓解双龄问题的有效途径。

 


立足实际,

 

构建中国特色评价体系

贝壳研究院通过梳理国际代表性指标框架,以及国内《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指南》《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十四五 "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技术标准或政策目标,从 " 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 五有指标出发,构建涵盖空间友好、服务友好、人文友好 3 个一级指标、 9 个二级指标、共 37 个细分指标的老年友好社区评价体系。

社区空间友好,即以居住空间为轴心,以社区生活圈为半径,以符合老年人步行尺度的 10 分钟社区老年友好生活圈规划、建设为载体,通过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动社区规划建设适老化改造、完善出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等,为老年人打造安全舒适的友好物质空间环境。

社区老年空间友好包括住房建设、交通出行、公共设施三个核心要素。住房建设主要反映社区老年群体居住空间的适老程度,包括 " 有意愿的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完成率 "" 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完成率 "" 居住区无障碍设施建设覆盖率 "3 个指标。社区老年友好出行环境的营造,能够促进社区老年群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便捷享受公共服务设施。衡量社区出行友好的维度包括公共交通的可及性与多样性、公共交通设施无障碍设施改造、社区出行道路无障碍化和社区主要交通道路人车分流。公共设施主要评价社区生活圈范围内基础设施配置的完整及可达程度。老年人所需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养老服务设施、医疗健康设施、文化活动设施、菜市场、综合超市、公园绿地等,这些设施配置应控制在老年人步行尺度 10 分钟内可达。而在社区内部,设置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公共活动场地、休息座椅,绿地等室外公共空间,为老年人融入社区活动提供场所空间。

社区服务友好,即建立以政府为引领、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老年服务网络,保障社区老年群体在生活照料、基本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方面就近享受便捷的为老服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搭建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助力老年人享受智慧化养老服务。

社区老年服务友好包括照料服务、健康服务、智慧助老服务三个核心要素。照料服务方面,除应满足老年人必需的助餐、助洁、助浴等基本服务外,还应当重点关注社区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参考各省《" 十四五 "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增加 " 社区(有意愿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床位覆盖率 "" 社区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 " 两项指标。社区健康服务友好要求老年群体能够广泛享受到医疗救治、康复护理、健康指导等服务。采用 " 居家老人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 ""65 岁及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 "" 社区是否开展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 "" 社区是否发展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销售和租赁网点 "" 社区是否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 等指标来评价。智慧助老服务方面,搭建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让老年群体足不出户即可通过互联网获取生活服务、家庭护理、健康监测、紧急救助等服务。针对互联网发展下的 " 数字鸿沟 ",社区应组织开展智能产品应用培训活动,提升老年人的技术使用能力;同时,增加社区信息提供(广播、文字、电话等)的适老程度,实现老年人对社区信息的及时可达。

 


社区人文友好,即营造积极友好的社区人文环境,形成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机制,鼓励有能力、有意愿发挥余热的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各项事务,重塑老年人社会价值,帮助老年人获得满足感与效能感。

 

社区老年人文友好包括社会参与、再就业促进、尊重关爱三个核心要素。社会参与方面,积极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甚至成为公共事务的重要承担者,助力老年人实现社会价值,采取 " 老年人社区事务参与度 "" 社区老年志愿者注册数量占老年人口数量的比例 "" 社区是否成立老年社会组织、老年团体、老年志愿服务队等 "" 老年人对自身效能感的满意度 " 等指标来评价。再就业促进方面,鼓励在社区生活圈范围内开展老年教育学习点,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丰富老年人文化学习生活。同时,社区应建设老年再就业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就业培训和岗位,从社区层面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就业的环境。营造尊重关爱的社区文化氛围也是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的重要方向,通过开展代际活动、敬老爱老宣传、精神关怀等人文服务能够降低老年人心理疾病发生概率,采用 " 社区组织开展代际共融活动 "" 社区是否组织开展邻里互助、敬老 / 孝老宣传或评比活动 "" 社区是否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情感疏导等精神关怀服务 " 三个指标来评价社区尊重关爱环境友好程度。

 

 

指标体系特色

第一,扩展社区概念,关注完整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友好。空间维度上,老年友好社区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居住场所、社区内部空间及周边居民适宜步行可达范围。根据住建部印发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老年人视角下的完整居住社区应配建养老设施、医疗健康设施、公共活动场地、菜市场和综合超市,且步行可达时间不宜超过 10 分钟,对此将生活圈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指标纳入评估体系。

第二,着眼现状,识别中国当前特色国情的主要问题。关注当前阶段老年社会生活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包括住房适老化改造、社区无障碍设施建设、移动互联网数字鸿沟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出针对性地衡量指标;同时,强化政府养老服务保障兜底作用,重点关注高龄、空巢独居、失能失智等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提出社区层面的 " 家庭照护床位覆盖率 "" 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 " 两项指标。

第三,刚柔并济,强化约束性、预期性指标统筹发展。参考官方规划文件中对发展目标的划分,将老年友好社区评价指标分为约束性、预期性两类。约束性指标是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中必须要完成的,具有强制性色彩;预期性指标则是对老年友好社区建设方向的指导引领,基层社区可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社区老年友好建设工作。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老年友好型社区:开启养老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