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道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郑华军认为,基层实践具有局限性,难以为制度建立和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目前缺少系统、完善的顶层设计,反过来制约了实践的深入和普及。

  “从实际情况看,相关制度设计仍面临服务质量、标准等方面的问题,需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明确。”施颖秀指出,目前“时间银行”运营模式不统一,一部分由社区自发建立,一部分则依托于第三方组织建立,还不能达到跨地域通存通兑。

  “‘时间银行’最重要的就是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存进去的时间不会消失,在几十年后能够兑换。”郑华军认为,要将“时间银行”模式有效引入互助、结对养老中,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既保证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又使服务对象消除疑虑与不信感,从而增强时间银行的社会公信力。

  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秘书长王虹十分认同这一观点。她认为,“时间银行”的实施需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的运营程序,包括志愿者的注册和资格审核,积分或奖励机制,都需要一整套健全的制度建设和信息系统的保障。

  郑华军建议,建立由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确保集中研究、加大力度、持续推进。同时,广泛吸引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发挥社会组织优势,缓解政府在养老方面的压力,构建起政府-社会-社区多层次、多主体的结对养老服务体系。

  具体运营上,施颖秀建议,在全市范围建立统一志愿服务时间储蓄银行的运营机制。可由街道牵头,引入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方式,统一时间储蓄的标准,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在提供服务和享受服务的对接上,郑华军建议,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服务时间的计算、存储、兑换和交易,像银行把储蓄者和贷款者联系起来一样,使时间银行的参与者与服务对象实现有效对接,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低下与资源的浪费。将各个社区、各个地区分布零散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机构有效联通起来,实现信息、数据与相关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该模式的有效统筹。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顶层设计应跟上 时间银行模式需官方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