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成都、武汉、济南、南京、珠海等地也开展了“时间银行”应用社区养老服务实践的探索。但现有的“时间银行”依赖简单结算存储,容易发生数据被篡改、时间积分发行和流通缺乏透明度以及结算依赖中心化等问题。

  郑华军认为,应做好结对养老服务时间的确权。他建议,对服务对象(失能失智老年人)分级分类,明确其所需要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将不同的服务内容在时间上通过“加权”或“系数”的方式予以确权,方便在时间银行内的管理。

  此前,已有社会组织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弥补了这一问题。

  区块链用超级节点+子节点的方式处理数据,不仅能做到数据无法篡改、数据无法丢失、容错率高、信息采集能动性强,而且存储成本还低。在区块链上,用积分形式标记志愿服务的时间价值,并可在不违背志愿服务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兑换和流通。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志愿服务时间的记录以及在公益链计算中如何统一,存在一定的难点。个人认定的服务时间和机构认定的有效服务之间,可能存在记录不一致的情况,是继续保留有差别的记录,还是转换计算方法,制度设计上也存在很多挑战。

  目前,国内志愿服务登记系统通过确认志愿者身份、记录时间、颁发证书取得证明,为志愿者带来一些社会竞争中的利好,但如何保证记录本身的真实性需要技术和制度的解决。

  “志愿服务总归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如果制度设计让志愿服务时间可以彰显,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用服务时间兑换什么、如何兑换,在通行通兑设计时,需要在不违背志愿服务精神上做一些限制。”金锦萍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多低将服务转化为数据存储 “时间银行”信息的确权和通兑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