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江宁区的养老答卷,晚年开出幸福花
导语
“秀清奶奶,我来啦!”熟悉的声音传来,钱家渡村90岁的王秀清老人乐滋滋地开了门。这是8月第一天,打招呼的是南京市江宁区“小江家护”护理员潘家兰。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江苏:南京江宁区的养老答卷,晚年开出幸福花
导语
“秀清奶奶,我来啦!”熟悉的声音传来,钱家渡村90岁的王秀清老人乐滋滋地开了门。这是8月第一天,打招呼的是南京市江宁区“小江家护”护理员潘家兰。
“秀清奶奶,我来啦!”熟悉的声音传来,钱家渡村90岁的王秀清老人乐滋滋地开了门。这是8月第一天,打招呼的是南京市江宁区“小江家护”护理员潘家兰。
每月两次上门照护服务,这是当地为高龄老人提供的一份养老福利。“2018年,我们推出‘小江家护’品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高龄、失能老年人等群体提供上门照护、智能手环、银发助餐等服务。”江宁区民政局副局长王津东介绍,该区财政每年5000万元投向居家养老,覆盖人群超过2.5万人。
事实上,从居家养老到机构养老,江宁区正在交出一份贴心、暖心、安心的答卷。
足不出户幸福养老
一进屋,潘家兰先拍了张照片,传到“小江家护”APP,接着就忙活起来。王秀清则笑盈盈地坐在旁边,和她拉家常。
“老人家爱干净,我每次来第一件事就是帮她收拾屋子。”潘家兰扫完地,洗干净手,拿起一根丝瓜开始削皮。不一会儿,一盘丝瓜炒蛋就上了桌,“她牙口不好,这道菜软烂,适合老人吃。”
钱家渡是当地近年新打造的一座特色田园乡村,金陵水乡风景如画,尤为适合人居。王秀清老人就住在大儿子家的隔壁。四儿子钱世明在当地供电所上班,他习惯下班后去看看老母亲。他说,村里环境好,出门就能看到风景和游船,还有政府请的护理员定期上门照护,他和兄弟姊妹几个得空就回来看看,母亲生活很舒心。
潘家兰是钱家渡所在的和平社区居民,自从2018年当上“小江家护”护理员,她每天早晨7点半上岗,一天平均照护五六位老人。8月3日,潘家兰上街为70岁的孤寡老人丁常银买了两件内衣。“这位老人是我们社区丁家口村的,眼睛几乎失明,没法上街买东西,我就帮他买了带过来。”前阵子梅雨连绵,趁着天放晴,她抓紧帮着老人洗晒了衣被。
据统计,江宁区“小江家护”护理员现有415人,已累计服务超过60万单。不仅有居家上门服务,“小江家护”服务品牌还涵盖了智能手环、银发助餐、烟雾感应报警器等项目。
“手环不仅可以打电话、定位,如果不小心摔倒,还能报警,很快就会有护理员上门。”淳化街道杨村社区84岁的王世林老人两年前免费领了智能手环。据了解,只要按下智能手环中间的SOS键,它会立即接通江宁区“互联网+”养老院的24小时呼叫中心,接线员会及时响应需求,在线安排距离老人最近的护理员前往其家中查看。
在老人家中安装的烟雾感应报警器一旦触发报警,消息也会实时传到24小时呼叫中心,并随即报给老人家属、消防和民政部门,由平台派发紧急工单上门处理。
“这就为独居老人提供了一份可以快速应急反应的安全保障。”王津东说。
敬老院里的小康生活
早晨练习八段锦,下午看电影,每周参加两次合唱团……如今,在江宁区谷里街道敬老院,老人们不仅衣食无忧,生活也丰富多彩。
73岁的梁家茂在谷里敬老院已经住了20多年。“我小时候一只脚落下残疾,年轻时做裁缝就用另一只脚踩缝纫机,后来眼睛不好,就干不了这一行了。”他回忆,1998年街道成立敬老院,残疾人可以免费入住,他就住进来了。
过去,虽说住进敬老院,一日三餐解决了,可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并不高。在谷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嵇世慧看来,当前,社会化养老已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敬老院不能仅仅供养五保老人,还要广泛面向老年人群体、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现代养老服务。
也是在两年前,谷里街道根据适老标准,投入近千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了全新改造:消防、呼叫和监控系统一应俱全;笨重的塑钢移门换成铝合金移门;铁质家具换成环保的适老化家俱;老人宿舍墙挂上风景画和老人参与活动的照片,充满生活气息等。
2019年1月,在完成出新改造和内部装修后,谷里敬老院由民营养老服务机构托管运营。老人的生活也发生了更多可喜的变化:敬老院成立了伙食委员会,每周定一次菜品,每天由老人代表参与食材采购;通过与大医院共建,院内卫生室建成了医保定点单位,解决老人的看病问题;老年合唱团成立了,每周都有专业的音乐老师来上课。
“这里条件不错,我家女儿刚好在这里做护工,也方便照顾。”不久前,82岁的朱宝义不小心摔伤造成腿部骨折,和家里人商量后,他选择来谷里敬老院“疗养”。
谷里敬老院公办民营实践的成效正日益显现,除了59名五保老人,社会化养老人员已达14人,其中不乏从市区来这里养老的老人。嵇世慧说,未来这里将逐步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