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最后一公里”,别让老年人被“数字化生活”淘汰
导语
近日,一段“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公众对于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窘境的热议。记者了解了多个地区疫情防控期间老年人的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打通“最后一公里”,别让老年人被“数字化生活”淘汰
导语
近日,一段“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公众对于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窘境的热议。记者了解了多个地区疫情防控期间老年人的
近日,一段“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公众对于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窘境的热议。记者了解了多个地区疫情防控期间老年人的“数字化生活”情况,疫情暴发后服务业窗口作用削弱,为减少接触改为线上服务,点餐、挂号、政务……不少老年人懵了,跟不上社会变迁的节奏,在“数字化生活”中被“代沟式”淘汰。
互联网时代,动一动手指,世界就在你眼前。但在数字化的一路狂奔中,老年人似乎成了被遗忘的群体。《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到2019年底,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18.1%。通过这两项数据比对匡算,不难发现有上亿老年人没能及时搭上“信息化列车”。面对老年人遭遇“数字贫困”的窘境,如何打通老年人“数字鸿沟”的“最后一公里”,眼下已成为全社会不得不正视的重大课题。
诚如专家所言,目前主流科技单一服务于年轻人的现状,对其他群体不够友好,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反过来也将局限科技的自我发展,故在科技产品设计之初,应更多关照老年群体的诉求。各种智能应用场景,要注重“适老化”开发,包括使用步骤、操作界面设计,都应兼顾老年人体验与感受。譬如,开发老年人“一键操作”的打车软件等,不但可以实现更有人情味的交流,也更契合了当下老年人的使用习惯。
公共服务要放下身段,主动“适老化”。为了让老年人“不掉队”,“脱网一族”不能成为遗忘死角,公共政策制定应主动“适老化”,公共服务要给老年群体“量身定作”,实现服务精准化,简单且易推行。保留一定比例的传统渠道,让银发一族不至于日常生活中处处“碰壁”。譬如,在医院、银行保留人工窗口,在地铁站不取消现金购票,在服务信息推送上,也要关注老年人需求,不盲目追求“无纸化办公”与“数字化时代”;例如疫情期间,北京的各大公园,可出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或提供身份证号码,由工作人员协助核验健康状况,验证通过后即可入园——这不但可以体现公共服务的包容性,也让公共政策充满善意与温度。
另外,公益性培训也必须得到重视。这既需要老人家人的“数字反哺”,也需要由政府、社会与家庭三者形成联动机制,对老年人进行公益性培训,通过进社区、进养老院等形式,手把手教老人们使用电脑、智能手机,使其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早日实现“数字脱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