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养老?如何养老?靠什么养老?成为关乎每个家庭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截至去年年末,65周岁以上老人达1.9亿人,占社会总人口的13.5%,老年人口数量、占比均创下历史新高。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3亿人,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彼时我国将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做的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养老”一词被提及10次,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民生领域热词。针对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如何更好“养老”建言献策,其中涉及到满足失独、留守老人等不同群体的特殊养老需求、基本养老服务如何做到普惠可及等焦点问题。
对留守、失独老人强化政策倾斜
“我不怕死,我怕老。”已经成为许多失独父母心头巨大的压力。失独家庭中的老年人、农村留守、独居老年人,他们的养老困难该如何解决?不同困难老年群体不仅面临人力、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同时还有着强烈的养老照护、心理慰藉方面的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李掖平建议,应尽快落实失独家庭风险补偿标准相关政策,大幅提升失独老人的养老金数额,以保证失独老人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切实解决其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对于失独老人生活中的看病和养老存在的实际困难,李掖平建议尽快制定针对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在医院接受救治时的具体规定,免除需要儿女签字或家属签字的相关手续,以保证失独老年人能正常进入养老院、正常接受医疗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俞金尧则提出,应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和失独、失能(半失能)老人较多的城市,建立专门的养老和养护机构,或在现有养老照护机构中设立专业的部门,专门接收失独老年人。
与城市的失独老人一样,农村空巢、独居老人偏多,他们在就医或者养老上也有诸多困难。全国政协委员陈文华提出,破解农村留守、独居老年人的养老难题,应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养老服务,确保服务可持续,同时也要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开展为老志愿服务,鼓励爱心人士和组织给予这部分老年人关爱帮扶,引导低龄健康老人照料失能、半失能老人。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鲁晓明则建议,明确规定国家实施积极老龄化政策,创造条件发挥老年人知识、技能和经验,实现老有所为;将就业权规定为老年人不可剥夺的劳动权,老年群体享有与其他劳动者同样的劳动权利,禁止单纯依年龄将老年人排除在就业市场外。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普惠养老服务
“十三五”期间,我国构建起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对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力的促进措施。
按照规划,到2025年,乡镇(街道)层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有率达到60%,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普惠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规划》提出,综合运用规划、土地、住房、财政、投资、融资、人才等支持政策,引导各类主体提供普惠养老服务,扩大供给,提高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熊水龙建议,各级政府提供土地、金融、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比如,可对有服务能力、有经验的社会办养老企业重点指导,并按床位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表示,可根据老年群体需求,建立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清单,支持更多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养老服务,提高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同时,加大国有经济对普惠养老的支持。建立国有经济对养老服务供给的补短板机制,强化中央国有经济在养老服务领域有效供给,加强地方国有经济在养老基础设施领域布局。引导地方国有资本积极培育发展以普惠养老服务为主责主业的国有企业。
据了解,目前中央下达地方的养老服务相关资金主要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用于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与各地的养老服务资金需求存在无法匹配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农委主任委员刘金接建议,由中央财政设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养老服务工作绩效等因素切块下达。他建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发展改革部门在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分配时应充分征求养老服务工作主管部门意见,切实提升资金投入的精准性、有效性。
养老产业战略顾问张驰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十四五“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普惠养老服务,将让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机构以及适老相关产业迎来机遇。
免责声明:本网资源来自网络,不代表安养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