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年人被智能生活“拍了拍”,人大代表的建议是什么?
导语
曾经,他们是意气风发的一代。走入暮年,面对科技日新月异,智能设备环绕生活时,他们看着熟悉又陌生的社会,却感到茫然,无助……
如何让老人们不被智能时代抛
首页 > 养老新闻 > 行业新闻 > 当老年人被智能生活“拍了拍”,人大代表的建议是什么?
导语
曾经,他们是意气风发的一代。走入暮年,面对科技日新月异,智能设备环绕生活时,他们看着熟悉又陌生的社会,却感到茫然,无助……
如何让老人们不被智能时代抛
曾经,他们是意气风发的一代。走入暮年,面对科技日新月异,智能设备环绕生活时,他们看着熟悉又陌生的社会,却感到茫然,无助……
如何让老人们不被智能时代抛弃,如何学习成为了关键。今年多名市人大代表就老年人学习问题提出了建议,上海的老年人将如何赶上时代的步伐呢?
现状:老年网民不到一成
今年7月28日,大连地铁12号线旅顺站内,一名老人与工作人员起了争执,原因是老人没有出示健康码,就被工作人员拦住了。一边是老人情绪激动,一直在解释“我不知道健康码。”另一边,是工作人员反复要老人出示健康证明。
一来二去之下,双方的误解越来越深,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只能求助民警协调。尽管事后老人承认自己情绪不对并道歉,也学会了注册健康码。但老年人所面临的和时代脱节问题,却引起各方更多思考。
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可以办到许多事情,但这种便捷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成为了负担。不少老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使用所谓的微信二维码,于是无法上网购物买票、不能在网上预约医院……
据统计,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5亿,占总人口的18.1%。虽然互联网正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但到今年3月,在我国超9亿的网民中,60岁及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仅为6.7%。
代表建议“养教结合”新模式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市人大代表丁明看来,老年人幸福的晚年生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满足。他建议通过“养教”结合的方式,让老人更能融入社会,提高生活品质。
他认为,在上海的养老机构里,目前活跃着一支送教上门的教师队伍。他们把课堂搬进了老人的生活区,实现了老人“活到老,学到老”的梦想。据市教委统计,上海共建有470多个养老结合学习点,其中180多个已建成标准化学习点。
上海首创的养老和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丰富了住养老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生命价值。
随着上海老龄化的深度进展,丁明建议更深入探索养教结合的养老模式。
首先,规范养教结合工作。他指出,上海已出台养老机构养教结合标准化学习点建设的指导标准,各养老机构养教结合学习点,应该努力从规范化的要求靠拢这些标准。
目前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的考核缺少“教育学习”内容,缺少相对应的指标要求,直接影响了一些养老机构对开展养教结合工作的积极性。丁明希望相关部门和民政部门探索和完善合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政策倾斜和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养教结合工作。
同时,他建议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引入专业社会机构加强养老机构的运行管理,由社区学校为教学、日常管理、活动组织等提高支持和帮助。
市人大代表陈崎则建议,政府出台具有针对性的鼓励政策,在社区建设老年大学(分校、学习班),满足退休老人的精神需求。
让年轻人成为老人的“老师”
市教委表示,本市始终把老年教育作为民生工程和公益性事业来推进,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广覆盖的老年教育四级办学网络。
上海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已基本实现区老年大学、街镇老年学校和居村委学习点全覆盖,加大了社会学习点建设力度,打造了一批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和体验站点,开发了多条终身学习人文行走路线,集聚了大量优质课程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场所和资源。
本市鼓励保险机构投资养老与健康服务产业。目前泰康养老、太平集团、复星集团分别在上海市投资建设了申园、梧桐人家、星堡养老社区,通过认缴定额保费或缴纳保证金等多种入驻方式,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目前3个养老社区内部均已设置老年大学。
下一步,市教委将继续加快各类社区资源整合力度,逐步推进老年教育重心下移,扩大服务老年教育的场所。
那么谁来当老年人的老师呢?据了解,市教委统筹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不断加强老年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其中包括以项目或课题为载体,引导各高校志愿者积极参与。例如,上海师范大学成立“智慧老人”公益服务工作室,努力打造“老年教育服务+老年数字产品+老年衍生品推广”的运作模式,与上海市老年大学、上海市老干部大学等单位有效对接,将项目的社会实践与学校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师范生资源,在校内招募了一批师范专业学生担当课程主讲,形成了一批精品课程。
此外,很多学生利用自身特长,配合专业教师参与教授老年人技能技艺的助教岗位,如学英语、保健操、器乐、书画、阅读QQ微信使用等课程。
未来,市教委将进一步发挥各高校专业优势,进一步发掘整合各类志愿服务资源,培育一批品牌项目,更深入地服务于本市老年大学的教育教学。